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小時候過重有70%長大依然胖!三高、罹癌風險增,3招管好體重 | 健康遠見
疾病

小時候過重有70%長大依然胖!三高、罹癌風險增,3招管好體重

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
小時候過重有70%長大依然胖!三高、罹癌風險增,3招管好體重 小時候過重有70%長大依然胖!三高、憂鬱、罹癌風險增,3招管好體重。Pexels by Andres Ayrton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攀升到50.3%,中小學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也都有升高趨勢,其中約70%長大成人仍然肥胖,並增加三高、憂鬱、罹癌風險。

每年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是由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所訂定,今年肥胖日主題訂為「改變觀點:讓我們聊聊肥胖(Changing Perspectives: Let’s Talk About Obesity)」。

依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到19億人,相當每4人就有1人肥胖,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費用超過4兆美元1,肥胖已成全球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以關懷或陪伴改變對肥胖誤解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邀請民眾一同響應世界肥胖日,認識肥胖,減少歧視與汙名化,讓健康生活型態與體重管理生活化與普及化。

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2020年為50.3% 2;另,國小學童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9.9%及31.2% 3國中及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都有升高的趨勢。

你的體重、體位及格嗎?一圖看懂成人肥胖定義

根據台灣肥胖醫學會「全台肥胖認知調查」,發現全台有近半數的國人不清楚肥胖的定義(詳如附件1),且正在減重的民眾僅有14.7% 尋求專業協助 4

成人肥胖的定義

體重過輕:BMI<18.5
健康體位:18.5<=BMI<24
體位異常:
  過重 24<=BMI<27
輕度肥胖 27<=BMI<30
中度肥胖 30<=BMI<35
重度肥胖 BMI>=3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癌症、憂鬱症10疾病與它有關

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症,不僅增加罹第二型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和退化性關節炎、憂鬱症、不孕症、胃食道逆流、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代謝症候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詳如附件2),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由於成因複雜,除了飲食和身體活動的因素外,也受到基因、心理健康和外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不只是個人的問題,所以若將肥胖汙名化,不僅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會降低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的意願。因此親友需多了解肥胖的成因,並給予陪伴與鼓勵,一起為健康而努力,終結其沉重人生。

小時候胖,長大真的容易胖!預防肥胖從小做起

研究顯示,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六至七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七至八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

3招和家人一起培養健康生活型態,控制體重、打造健康體位

家人一同調整生活型態,是健康體位管理的好方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以下三項要點:

減少甜食及含糖飲料,攝取均衡健康飲食:

依照「我的餐盤」均衡健康飲食比例和口訣,攝取多樣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食品,並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所有的含糖飲料。

取自國民健康署圖/取自國民健康署

增加動態生活,降低每日觀看螢幕時間:

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規律運動能降低體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焦慮與憂鬱等,帶來許多健康上的益處!

充足睡眠,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睡眠不足也是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可能導致體內荷爾蒙不平衡、增加進食的機會、增加疲憊感等而造成肥胖。

為幫助國人對肥胖有更加正確的瞭解,國民健康署蒐集常見問題出版「肥胖100問+」(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希望全民用更加正面的態度瞭解肥胖,並給予支持和陪伴,善用政府資源網絡,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規劃適合個人的管理計畫,減少慢性病產生的危害,一起邁向更健康、快樂的生活。

資料來源:

1. 世界肥胖聯盟(2023)世界肥胖日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3. 教育部統計處(2022)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

4. 台灣肥胖醫學會(2022)全台肥胖認知調查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