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內缺蛋狀況,農委會今(3日)舉辦記者會,提出農林漁牧升級計畫,規劃輔導禽舍重建,但恐怕緩不濟急。蛋農預估缺蛋惡夢才剛開始,而且恐怕將蔓延兩年之久。
鈴鈴鈴,彰化二林蛋農陳秋池最近一刻也不得閒,手機鈴聲響個不停,各界紛紛致電關心蛋的產量和到貨時間。
「現在買蛋要排一個月了,」陳秋池自有品牌雞蛋一顆要價15元,消費者依然搶著下單,即使訂單不斷,面對蛋雞產業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陳秋池仍樂觀不起來。
因氣候劇烈變化和國際禽流感大流行,這兩年國內缺蛋慘況不斷重複上演,2月23日,農委會針對缺蛋現況祭出短中長期計畫,希望補救國內雞蛋缺口。除了從澳洲緊急進口500萬顆雞蛋,農委會預計3年投入10.5億元,鼓勵3萬隻以下的小型禽舍改建,以提升抵抗疫病和氣候變化的能力。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表示,國內八成的蛋雞場都是傳統開放式雞舍,因此將給予雞舍改建補助,希望提升雞隻存活率和產蛋效率。不過,早在十多年前,農委會便開始鼓勵雞農改建現代化雞舍,為何推廣成效不彰?而缺蛋問題,也不是改建雞舍就能解決。
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取自陳吉仲臉書
遲遲未建新雞舍,因兩大門檻:經費和人力
「蛋雞產業這30年來,幾乎沒有更新啦!」陳秋池帶著從事家電業賺來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彰化,接手家族的蛋雞事業。有感於傳統式蛋雞場環境惡劣,冬天太冷,夏天又太熱,不只工作環境差,更不利雞隻產蛋,於是,陳秋池毅然決然在八年前,砸下3500萬台幣,翻新雞舍。
雖然恆溫和通風設備確實讓產蛋率從八成提升至九成五,但陳秋成坦言,並非人人都有這麼龐大的經費預算,「若有那麼多錢,我幹嘛來養雞?」一語道出許多蛋農心聲。
現在,雖然農委會擬定補助預算,蛋農們仍不看好產業前景,「有補助也不一定申請的到啊。」即使跨越龐大經費門檻,「缺乏接班人」更是蛋農們不願翻新雞舍的第二道門檻,「養雞環境髒又賺不到錢,哪家孩子願意回來接班?」陳秋池點出蛋農遭遇的接班困境。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蛋雞課課長王榮生也表示,許多蛋農因找不到接班人,便選擇繼續使用傳統雞舍,待退休就直接退場,因而沒有翻新雞舍的必要。
新雞舍真的有效?專家認為並非萬靈丹
撇開雞舍翻新的困境,重點是:現代化雞舍真的是解決蛋荒的妙方嗎?恐怕業者和學者皆不這麼認為。
「新雞舍並非萬靈丹,」動物科學專家觀察今年國際禽流感疫情,許多歐美蛋雞場雖採用現代化雞舍,雞隻仍然死傷慘重;而國內禽畜場中,包含彰化種畜繁殖場、宜蘭養鴨中心等現代化禽舍也難逃一劫。
對此,專家建議,禽舍改建不只考量設備翻新,還須考慮禽舍位置、候鳥途經路線、養殖密度等,不然再新的雞舍也可能發生群聚感染。
全球蛋荒蔓延,不只缺蛋還缺雞!
除此之外,缺乏蛋雞也是一大問題,若蛋雞數量不足,雞舍翻新也是白搭,仍無法提升雞蛋產量。「現在不只缺蛋,也很缺雞,」陳秋池提到,今年國內蛋雞場染疫死傷數目眾多,到處缺雞,連他淘汰的老母雞都有許多蛋農搶著收購。
而農委會提出的進口30萬隻蛋種雞政策卻被認為緩不濟急,因為目前業者遇到種雞進口延遲問題,且種雞進口後,還要七、八個月才能順利產蛋。
圖/大武山牧場2008年即建立現代化雞舍。大武山提供
不只雞舍更新,還須落實生物防疫
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提到,除了雞舍硬體設備更新,雞隻日常安全照護也非常重要。大武山牧場由獸醫負責雞隻日常生活管理,隨時監控雞隻健康狀況,也會例行解剖雞隻,提高生物防疫的耐受性。
魏毓恆補充,畜牧業的風險又比其他產業更難預估與防範,因此,他認為從「生物防疫」角度出發,將可降低外在環境變化帶來的損害。
惡夢才真正開始!市場失靈的長期後果
魏毓恆分析,蛋荒受到許多大環境因素影響,包含國外雞隻種源不穩定、禽流感疫情爆發、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造成蛋農飼養意願降低等。
看著雞蛋價格上漲、通路超商蛋架空空如也,「現在只是缺蛋惡夢的開始而已,」陳秋池預估這波缺蛋狀況將持續兩年,才可能恢復正常雞蛋供應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蛋荒從起初的民生問題,升級成政治問題。從產業面看來,即使農委會祭出雞蛋進口、雞舍改建等政策,這場蛋蛋危機仍會繼續延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