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青少年因社交焦慮拒學,醫師提4點建議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 健康遠見
情緒

青少年因社交焦慮拒學,醫師提4點建議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青少年因社交焦慮拒學,醫師提4點建議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青少年因社交焦慮拒學,醫師提4點建議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壓力源大多來自家庭、學業、同儕關係等,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李律恩醫師表示,青少年是成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主獨立的重要時期,除了原生家庭的互動,獲得同儕團體的肯定,在青少年的心中亦趨重要。

因此,如何「融入團體、維持人際關係」,還能「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同時又期許自己「符合家庭或社會的期待」,時常是此一時期的青少年,感到矛盾、衝突、困惑的來源。

尤其近三年的疫情起伏,對於人際互動的模式的影響甚鉅,近距離、面對面的實體互動減少,隨著疫情降溫,人際互動增加,如何增加正向的人際互動,是疫情後須關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15歲的青少女琳琳,個性害羞慢熱,先前因疫情與人實際互動較少,高一開學面臨新環境,在新學校會覺得格外緊張不安,不太敢主動和同學攀談,擔心同學都已經開始有各自的小團體,自己會來不及融入、交不到好朋友。琳琳到了晚上只要想到隔天要去學校,就會感到抗拒、擔憂,甚至感到腸胃不適,希望媽媽幫她請假。

觀察孩子心理狀況,情緒支持取代責備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結果顯示,多達七成學生在遭遇情緒困擾時會優先選擇跟友好的同學或朋友商談,其次才是父母。

李律恩提醒父母需意識到青少年獨立的需求,同時扮演監護與督導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角色。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同樣立基於互相的愛與信任,並建議可透過4方法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1.以中立、不要太快批判的態度,傾聽青少年想說的話和在意的事。

2.以平等的角度,討論遇到的困難,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

3.對於青少年的挫折,提供情緒支持而非責備。

  • 4.允許孩子要練習選擇,也會有和父母做出不同選擇的時候。

後來琳琳輾轉至精神科就醫,經醫師評估有社交焦慮症狀,在經過低劑量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並於門診與琳琳和家長討論其人際關係困擾以及可能的因應策略,一個多月後,琳琳表示沮喪擔憂的情形已經好轉許多,在學校也逐漸能有一起聊天吃飯、興趣相近的朋友。

李律恩提醒家長,當孩子需要學校心輔資源,甚至精神科醫療的介入,不盡然代表孩子有重大的精神疾病,需要協助的部分往往是「適應上的困難」,這些困難可能來自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需要多管齊下的介入與協助。

例如憂鬱、焦慮、失眠等情形,可能因藥物治療而改善症狀,但是其他「不適應」的心理社會壓力源,例如人格特質、與家庭、同儕、學校的互動模式等,則須仰賴非藥物治療,例如家族治療或心理治療,逐步探討壓力的根源,進而找出改善的方法。

李律恩醫師表示,當孩子需要學校心輔資源,甚至精神科醫療的介入,不盡然代表孩子有重大的精神疾病,需要協助的部分往往是「適應上的困難」。恩主公醫院提供圖/李律恩醫師表示,當孩子需要學校心輔資源,甚至精神科醫療的介入,不盡然代表孩子有重大的精神疾病,需要協助的部分往往是「適應上的困難」。恩主公醫院提供

(本文由恩主公醫院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