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6)日表示,國內近期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皆位於北部,分別為6歲男童(有發燒、頭痛、嘔吐、口腔出現小紅點、手肘小紅疹等情形)及1歲男童(有口腔出現水泡、發燒、呼吸喘、心跳偏快、肌肉無力、抽搐症狀),經住院治療後症狀均已緩解;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
一週逾4千人就醫!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較上週增加29.5%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今(2023)年3月26日至4月1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近幾週呈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上升。
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清明連假南來北往,易造成疾病傳播
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今(2023)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1例,為感染腸病毒D68型;去(2022)年累計3例,分別2例感染克沙奇A2型及1例感染腸病毒D68型,其中1例死亡(感染D68型)。
疾管署說明,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腸病毒輕症疫情持續上升,又清明連假期間,民眾南來北往,交流頻繁,易造成疾病傳播。
酒精殺不死腸病毒!預防感染,應養成肥皂正確勤洗手習慣
疾管署呼籲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平時應以肥皂正確勤洗手,家中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並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消毒,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
疾管署表示,近年民眾習慣使用酒精進行環境消毒,但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防範腸病毒,「洗手5時機」快筆記
防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特別提醒5大應洗手時機,分別是看病前後、吃東西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以及跟小寶寶玩前。
圖/預防腸病毒感染,掌握5時機,使用肥皂勤洗手。疾管署提供
一般環境消毒、處理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漂白水濃度不同
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 500 ppm,即 8 瓶 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 100 c.c.漂白水;
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 1000 ppm,即 8 瓶 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 200 c.c.漂白水。
疾管署提醒,環境、器具等於消毒水擦拭完畢後,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危險群,出現8重症前兆速就醫
疾管署再次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