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30年最大缺藥潮!藥界3大建議能解國安級危機? | 健康遠見
首頁 / 

30年最大缺藥潮!藥界3大建議能解國安級危機?

30年最大缺藥潮!藥界3大建議能解國安級危機? 30年來最大缺藥潮正席捲台灣。賴永祥攝

30年來最大缺藥潮正席捲台灣!除了軟便劑、口服抗生素等民生必備藥品,坊間也流出高達百種的缺藥名單。這個藥物短缺的難題,究竟該如何拆解?

74歲的許阿嬤患有三高,必須固定到醫院回診領藥。但2個月前,她一如往常拿著處方箋等候領藥,藥師告知暫時無法供給其中一款高血壓藥物,得再等兩個禮拜,令她措手不及。

日前因為全球包材短缺,加上位處波多黎各的製造廠受颶風影響,患者拿不到降膽固醇第一線用藥「立普妥」,最快要到5月才能恢復正常供應。

許阿嬤不是單一案例。近幾年,陸續傳出患者無藥可服的窘境,台灣正面臨「30年來最大缺藥潮」。

對此,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說明,雖然坊間傳出百種缺藥名單,衛福部也公告15種缺藥項目,但就臨床而言,目前確實有缺藥狀況的是軟便劑與口服抗生素。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從去年底開始嚴重斷貨的氧化鎂(軟便劑),因為沒有相同成分的替代藥品,長期便秘的患者深受其害。

早在去年10月,國內第一線抗生素安蒙西林(Amoxicillin)就開始缺貨,現更傳出國產膠囊主要供應商大豐膠囊因製程被檢出環氧乙烷,影響口服抗生素的產量,形成下一個未爆彈。

除了軟便劑、口服抗生素,接下來可能還有其他藥物斷炊,病人權益受損,更堪稱「國安危機」。

缺藥或缺貨?民眾恐慌拿不到藥

醫師公會也提醒患者,若在藥局領不到藥品,可選擇「三同」藥品替代。蘇義傑攝圖/醫師公會也提醒患者,若在藥局領不到藥品,可選擇「三同」藥品替代。蘇義傑攝

陳誼芬強調,唯有醫師開出處方箋,病患無法取得替代的藥品,才能稱為缺藥,「但現在各種藥物都能找到替代品,只是部分品牌藥在貨架上找不到,應該叫做『缺貨』。」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名譽理事長、強生製藥董事長黃柏熊則以普拿疼為例,表示如果普拿疼買不到,且擁有同成份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的其他藥品通通缺貨,「這樣才叫做缺藥。」

醫師公會也提醒患者,若在藥局領不到藥品,可選擇「三同」藥品替代,也就是同成份、同劑量與同劑型,或是改赴大型醫療院所領藥,否則就得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

只是,這些後話仍難以消弭民眾拿不到指定或慣用藥品的恐慌。根據了解,衛福部在缺藥問題浮現前,除了未即時監控藥品缺少狀況,也沒有追蹤原物料短缺、貨運時間延遲等全球性問題,因應作為不足。

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缺藥問題,製藥業界給出三大建議。

建議一》成立缺藥調貨中心,處方藥品統一分配

首先,大部分業者都認為處方藥應該統一分配。所謂處方藥,就是醫師針對病人的病情開立處方箋,經藥師調劑後交付病人,屬個人的專屬藥品。

陳誼芬說,健保署擁有全台每家醫療院所的每年藥品用量,或可盤點缺藥的藥品再統一採購,針對各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進行公平分配。 

她直言,因為藥廠與大型醫療院所簽約,須提供約定藥品數量,但若遭遇不可抗力因素,如戰爭、天災,導致藥品供應鏈斷鏈,所有壓力都在藥廠。

因此,她建議衛福部必須儘速成立「缺藥調貨中心」,當獲知某家醫療院所缺少某種藥品,或是發現囤積亂象,衛福部就能立刻獲知訊息,同時與藥廠確認生產狀況,避免藥品缺貨惡化。

建議二》監控缺藥原因,並提前預測、因應

缺藥原因相當複雜,舉凡原物料取得不易及缺貨、貨運運送時間與費用增加等等,「但衛福部並沒有盤點所有缺藥的原因,」許多業者對此相當無奈。

黃柏熊以藥品原料來源為例,如果固定供貨的公司停產,藥廠必須另外找尋貨源。但藥廠若要新增藥品料源,與衛福部的審核文件來往須花上半年,後續的安定性試驗、確效作業等等程序還要三個月,相當耗時,所以新的貨源接不上藥品生產時程。

衛福部雖然針對必須藥品,建置缺藥通報平台,預期產生缺口的藥品在半年前就要通報,主管機關才能因應。但,陳誼芬希望衛福部把關藥品時,能完整列出造成缺藥的各種原因,即時預測後續可能發生的問題,並讓業者獲得充足的因應時間。

建議三》藥比糖果便宜!指示用藥不給付

至於指示藥,也就是民眾購買時無須處方箋的藥品,例如常見的普拿疼、斯斯等退熱止痛藥物。因為指示藥的價格受制於健保藥價,有些藥品1顆甚至不到1元,廠商無利可圖,寧可生產保健營養食品。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指示藥品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考量患者用藥習慣,健保上路後持續給付,卻未訂定地板價,遭醫界垢病:「比糖果還便宜」。經過連年砍價,許多藥廠看不見生產利潤,乾脆停產。

生達製藥董事長范滋庭就認為,指示用藥應該回歸自由市場機制。

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也曾提及,現在看到的缺藥原因和原物料上漲,藥廠生產成本提高等多重因素有關,所以指示用藥應該儘速回歸市場機制,才能增加藥廠生產意願,甚至可減少20億元的健保藥物預算。

扶植本土藥業要有規劃

無論是處方藥或指示藥,在台灣面臨藥品缺口時,往往都是本土藥廠增加人力並加班趕出需求量,但健保給付卻仍不停砍藥價。陳之俊攝圖/無論是處方藥或指示藥,在台灣面臨藥品缺口時,往往都是本土藥廠增加人力並加班趕出需求量,但健保給付卻仍不停砍藥價。陳之俊攝

無論是處方藥或指示藥,在台灣面臨藥品缺口時,往往都是本土藥廠增加人力並加班趕出需求量,但健保給付卻仍不停砍藥價。

相較而言,鄰國南韓在藥業政策上,卻給出許多有利條件來扶植本土藥業,包括減稅、補助研發費用。

除了提供藥業合理利潤或擴大營運的條件,陳誼芬也建議衛福部,本土藥廠與外國藥廠的查廠標準必須一致,許多外國藥廠僅須書面審查,本土藥廠卻都是實際勘查,明顯不公平。

熟知行政機關運作與產業動態的生技中心產業發展處長劉韋博認為,若要扶植製藥產業,衛福部必須關注如何讓本土廠商針對特定需求在國內生產。

他舉例,可以給予特定利潤保障,或是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減免藥廠稅務或研發經費,增加本土藥廠製藥的誘因。

劉韋博說,美國透過「生物醫學先進研究與開發局(BARDA)」提供一筆經費給特定藥廠,建構缺藥或缺貨的因應體系;若經費有限,台灣也可設立「儲備中心」,一遇到關鍵藥品缺藥、國內無法生產,就可從儲備中心挪移原料藥,支應緊急狀況。

台灣鬧缺藥,首當其衝的是無藥可服的病患,但政府若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恐怕本土藥廠再怎麼趕工,也無法補上藥品的缺口。

衛福部短中長期計畫,能緩解藥荒?

針對業者與專家的建議,衛福部食藥署回應,一旦接獲個別廠牌藥品短缺的通報,會將相關資訊公佈於「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同步轉知醫療機構及藥局。

而食藥署也全面盤點缺藥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制定短、中、長期的作法。

短期策略屬於立即作為,針對臨床需求較高的品項,調度藥廠的生產線,並爭取提前輸入量,並妥善分配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配合臨床端用藥需求。此外,食藥署也會考量疫情、戰爭、通膨等因素,適度調降藥價品項數和調整額度。

中期策略為「建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針對通報案件進行分類,依據不同缺藥或缺貨的原因擬訂解決方案。

長期策略則是檢討現行健保藥價政策,並檢討藥品支出目標、規劃建立風險管控機制與全國統一採購試辦計畫;而對於必要性藥品,也會給予適當價格保護機制。

同時,食藥署也鼓勵國產學名藥生產,確保原廠藥品短缺時,有國產學名藥加以生產因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