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長照領域,無論是被照護者所罹患疾病的類型或病程,或是照護所面對的照護情境,都是獨特的,是自成一派,不需翻製或抄襲,唯有如何「用心」傾聽、關懷照護;對家庭照護者更是圍繞著「家庭」而與照護有關的情境及糾葛,張曼娟的新書「自成一派」,鼓勵所有家庭照護者、中壯年族群:一起成為豁達、自在、溫暖、氣派的大人。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許多長照家庭的寫照
家庭原本都在既有的軌道上運作,一旦有長輩罹患需要長期照護的疾病,更尤其是掌握家庭運作方向的駕駛者是長輩自己,他們無法繼續擔任原有任務,家庭霎那間出現「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若有人願意站出來接手,除為家庭安穩走下去而掌舵,更要承受「照護」壓力與負擔,這是目前許多長照家庭所期盼的「美麗新世界」。
張曼娟的文章向來給人一種「心靈雞湯」的慰藉與啟示,當她自己成為家庭照護者之後,這「心靈雞湯」的慰藉與啟示,已從個人成長、求學、職場、事業、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走向對家庭照護者的支持與鼓勵,對中壯年族群如何準備老年人生的指引。
張曼娟的新書第一碗心靈雞湯,先從個人修身說起
張曼娟的新書「自成一派」,第一碗「心靈雞湯」是先從個人修身說起,從個人成長過程中,面對家人、同學、老師、同事、學生、親戚等不同的互動對象,所出現各種自我磨練,如何提升自我視野與胸襟,正如她所強調:我就是我,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畏懼與眾不同,也能甘於平凡知足。換言之,建立自信,勇於對自己負責。
這對於所有新手上路的家庭照護者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建設,當家庭照護者欠缺穩固的心理建設,再多的照護知識與技能,也無法有信心去學習與運用。
既要面對照護重責,還要承受親友、家人「遠在天邊孝子」的說三道四,若無堅強的心理建設,挫折、憂鬱、照護悲劇等都可能接連出現,張曼娟的「自成一派」,這碗「心靈雞湯」鼓勵先活成自己的樣子,堅信自己所信,因為她清楚「長期」照護,必須要有強壯的心理建設才能持續走下去。
圖/走在家庭照護者長達八年的路途上,張曼娟除了自己在照護路上跌跌撞撞的故事,還分享她所看到許多照護者的酸甜苦辣。取自天下文化
第二碗心靈雞湯,則圍繞在照護場域—家庭
如果要將照護視為一場長期抗戰,該如何建立更多心手相連的夥伴,而不是要樹立更多的敵人,張曼娟的這碗「心靈雞湯」整理出家庭常見「一秒惹怒家人」的話,提醒家:「不只是講愛的地方、不是公平的地方、不是整齊的地方、不只是被愛的地方、不是遺忘的地方」,關心家中最容易被遺忘的人。透過溝通、理解、包容、自己先退一步,會是海闊天空,家庭風平浪靜,才能往前走下去。
第三,回到照護主戰場,學習如何遠離「照護者地獄」
走在家庭照護者長達八年的路途上,張曼娟除了自己在照護路上跌跌撞撞的故事,還分享她所看到許多照護者的酸甜苦辣,面對老化與退化的不可逆,無論如何盡心盡力的付出,還得面對不可預料的突發困境與無法躲避的難題,當家庭成員能夠同心協力成為照護上的好夥伴,可算是不可多得的「照護者天堂」,她也舉出案例幫助讀者如何遠離「照護者地獄」。
她也建議家庭照護者理解各種照護資源,善用照護資源非但可減輕照護壓力與負擔,更可讓自己喘息,能走更長的路,即使選擇長照機構、或是聘用移工協助,不代表放棄自己的責任,長照機構也僅是一種照護資源的運用,讓自己回歸原本生活,利用周末假期探視父母,不需要有愧疚感。
第四,如何建立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
張曼娟書中最後一碗「心靈雞湯」,應該是她邁向老年人生前與讀者分享如何建立: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的肺腑之言。她建議老年人生可先讓自己懂得與做到:喜樂與自尊、成為給予者、讓利而不爭、獨立而樂活、先做好安排、把自己放下、今天是餘生。
她不想讓自己有遺憾,學會掌握當下,她因照護父母,學會先做好安排,不帶給家人困擾;她因願意承接照護父母的照護之責,學會成為給予者、懂得讓利;更因看到長照帶給家庭的陰霾,鼓勵大家喜樂與自尊、獨立而樂活,讓自己老年人生是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
其實張曼娟的新書「自成一派」,不僅是給家庭照護者的鼓勵與支持,更是提供給所有中壯年族群可以開始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樣的老年人生,如何成為一位受歡迎的老人,一起成為豁達、自在、溫暖、氣派的「大人」。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