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機器用久了,各個零件難免會出現磨損的情形,動不動就得進廠維修。而人的身體也是這樣,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過了40歲以後,許多慢性病往往開始會找上門。若打從年輕就欠缺保養,比方說暴飲暴食、抽菸、酗酒、熬夜等,病痛纏身的時間還會更早。
日從事中等至劇烈有氧運動20分鐘,似乎可維護健康、遠離醫院
當邁入中老年,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自己常跑醫院呢?答案是規律鍛鍊身體。一份不久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絡開放》(JAMA Network Open)的報告指出,每天從事中等至劇烈的有氧運動20分鐘,似乎就可以維護健康,讓人遠離醫院,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流行病學專家艾蓮娜•瓦茲(Eleanor Watts)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中8萬1717名(註:年齡介於42至78歲)個案的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運動是否會影響未來生病住院的機率。
所有個案當初都有接受問卷訪談,提供生活習慣、過去病史等資料。另外,也接受簡單的體檢,蒐集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數據。再來是連續7天配戴腕部監測器(註:睡覺時間除外),藉以記錄每日的運動量。後續再追蹤7年,了解是否曾生病住院治療。
結果發現,多從事中等至劇烈有氧運動,和未來生病住院機率降低具顯著關聯性。排除可能的干擾因素後,進一步的分析顯示,
每天從事20分鐘中等至劇烈有氧運動,整體住院機率能下降4%。如果以住院治療常見的九大診斷病名,亦即膽囊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併發症、靜脈栓塞、肺炎、缺血性中風、缺鐵性貧血、大腸憩室病和結腸息肉來看,上述的運動程度可讓個人住院機率下降幅度分別為26%、24%、21%、18%、17%、15%、9%、6%和4%。
永遠不嫌晚!要活就要動,運動對身體有保護作用
研究者表示,運動對身體有保護作用。以往文獻證實,從事體育活動好處很多,除一般認知的減少體內脂肪,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外,尚能強化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和胰島素敏感度,及減少炎症發生。
有鑑於此,其強調「要活就要動」及「永遠不嫌晚」的觀念。建議民眾每周應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騎單車與打太極拳等)或75至150分鐘的劇烈運動(如動感健身操、爬樓梯、快騎飛輪與爬山等),甚至兩者等量結合也行。只要願意付出,即使每天僅20分鐘,相信健康就能獲得保障。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