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大腸癌篩檢一定要做嗎?50歲後是關鍵,醫揭大腸癌預防保健之道 | 健康遠見
大腸癌

大腸癌篩檢一定要做嗎?50歲後是關鍵,醫揭大腸癌預防保健之道

大腸癌篩檢一定要做嗎?50歲後是關鍵,醫揭大腸癌預防保健之道 大腸癌篩檢一定要做嗎?50歲後是關鍵,醫揭大腸癌預防保健之道。photoAC by beautybox

編按:根據臺灣本土研究一個人如果超過 50 歲後終其一生都不接受篩檢其終生大腸癌罹患率約為 7 %也就是說每 15 個人將有一個會罹患大腸癌十分驚人

大腸癌是目前臺灣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有超過 1 萬 6 千人罹患大腸癌。過去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癌症,如今亞洲地區的罹患人數已經超過全球的一半。在新聞媒體上也屢見國內外名人罹患大腸癌,甚至因而過世的消息。

大腸癌大多無家族史

根據國內外研究在新診斷的大腸癌個案當中有家族史的患者只占 30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都沒有家族病史根據臺灣本土研究一個人如果超過 50 歲後終其一生都不接受篩檢其終生大腸癌罹患率約為 7 %也就是說每 15 個人將有一個會罹患大腸癌十分的驚人

大腸癌與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有非常大比例是因為後天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所引起這些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而相關不良習慣包括抽菸運動不足等

由於這些危險因子恰好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重疊因此近年來大腸癌增加的趨勢與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趨勢相仿基本上與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西化脫不了關係

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逐漸下降的國家而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Association在 2010 年做的一項電腦模擬研究顯示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有五成歸功於篩檢約有三成是生活習慣的改善

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

篩檢可以讓癌症早期被診斷出來才能早期接受治療目前全國的癌症篩檢除了大腸癌之外還有乳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肺癌

然而大腸癌篩檢是少數不僅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時也可以降低發生率的篩檢為什麼這些不同癌症種類之間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因為大腸癌有其他癌症所沒有的特徵癌前病變」,而且時間非常久

如能在早期癌的階段就被醫師偵測並加以治療可以提高後續存活率藉此降低死亡率如果能在尚未癌化的癌前病變階段就被檢查出來並予以切除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相較之下乳癌和口腔癌一旦有病灶便是癌症因此篩檢只能降低死亡率但無法降低發生率這也是大腸癌篩檢最大的優勢

許多人會問:「我沒有症狀為什麼要做篩檢?」因為絕大多數的早期大腸癌都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因此若是出現症狀才就醫多半都已經癌症二期以上了

(延伸閱讀:大腸癌年輕化!一文解答8大常見症狀,治療和檢查、預防迷思

●篩檢方式與建議篩檢年齡

大腸癌篩檢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1. 直接以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施行篩檢,直接以內視鏡觀察大腸黏膜上是否有腫瘤性病灶。
2. 以非侵入性檢查如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初步篩檢,先找出大腸癌或大顆腺瘤這類高危險群,再施以大腸鏡檢查。

由於目前台灣 50 歲到 75 歲的人口超過 600 萬人因人數且後續追蹤所需時間與金錢龐大目前臺灣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先篩檢出高危險群再施以大腸鏡進行確診

過去建議從 50 歲開始做大腸癌篩檢每兩年作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一等親有罹患大腸癌的家族史則建議自 40 歲開始做大腸鏡篩檢結果正常就五年後再做一次

近年來年輕人尤其是 40 歲至 49 歲的大腸癌患者人口顯著增加國際篩檢指引紛紛將年齡下修即便無大腸癌家族史者也建議 45 歲開始篩檢

臺灣政策雖然尚未下修篩檢年齡但是如果經濟能力可以負擔建議提早五年進行自費篩檢一般而言大腸癌風險的高峰期在 70 歲之後就逐漸下降倘若在此年齡之前都有規律篩檢其實風險就已經相當低了

篩檢的實際效果

糞便潛血檢查再施行的大腸癌篩檢的效果如何呢從 2004 年開始進行全國大腸癌篩檢後十年期間台灣第二至第四期的大腸癌減少了 35 %而大腸癌死亡率下降了 29 %成效非常顯著而且數十年來持續攀升的全國大腸癌死亡率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近年來也有漸漸緩和或下降的趨勢

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的十年效益。堡壘文化提供圖/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的十年效益。堡壘文化提供

篩檢找到的大腸癌與有症狀之後就醫才診斷出來的大腸癌有什麼不同呢

篩檢找到的大腸癌,與有症狀之後就醫才診斷出來的大腸癌,有什麼不同呢?堡壘文化提供圖/篩檢找到的大腸癌,與有症狀之後就醫才診斷出來的大腸癌,有什麼不同呢?堡壘文化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及篩檢所找到的大腸癌資料藉由早期篩檢可以檢測出零期原位癌與第一期的大腸癌在癌症早期就能發現然而等到有異狀篩檢出來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到了四期的階段

第四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僅有 15 %對死亡率之影響可想而知而且通常需要長期的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花費非常驚人再加上患者因為無法工作導致家戶收入損失及早將癌症篩檢出來所能省下的金錢就非常可觀

此外除了小型的腺瘤性息肉外大型的良性病灶與零期大腸癌也可以直接以大腸鏡切除等於多了非侵入性的治療選擇對於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大腸癌零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與患者就醫花費、治療後生活品質影響的差異。堡壘文化提供圖/大腸癌零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與患者就醫花費、治療後生活品質影響的差異。堡壘文化提供

預防罹癌的生活習慣

大腸癌危險因子主要與肥胖新陳代謝有關因此保持良好的體態與運動習慣是避免大腸癌最好的方法

多食用抗發炎的食物

此外有很多食物本身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對於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包括深海魚類新鮮綠色蔬菜菇類葡萄薑黃等攝取過多的紅肉類像是牛也已證實與罹患大腸癌有密切關係

除此之外抽菸與過度熱量攝取如含糖飲料和澱粉類以及油炸燒烤食物均證實會加大腸癌風險近年來年輕族群大腸癌的增加也被認為與這些生活飲食習慣所導致

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近期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大腸鏡切除大顆的腫瘤性瘜肉後便過去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可以即刻開始規律運動未來接受追蹤大腸鏡的時候可以大幅下降再度發現大顆腫瘤或瘜肉的機會

很多病人在切除大顆或多顆瘜肉後很急切地詢問:「有沒有什麼口服藥可以減少息肉的復發?」其實不需要借助藥物改善長年以來被忽略的生活習慣就有預防的效果

再好的醫療技術都沒有辦法讓三四期的大腸癌逆轉變回一二期唯有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癌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則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另一面盾牌

擁有這兩個防護工具就可以避免罹患大腸癌或因而死亡的大部分風險目前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在穩定下降的國家都有很高的比例執行大腸癌篩檢且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非常值得臺灣借鏡

本文作者為消化醫學專家、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消化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原文刊載於《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堡壘文化出版)

《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堡壘文化提供圖/《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堡壘文化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