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有芒之榖可稼種,時值陽曆6月6日前後,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為搶收作物的忙碌時節,俗諺:「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芒種下雨便會連著下雨至五月,延續上個小滿節氣特性,芒種仍為「濕」、「熱」節氣特性,雨勢更大但短急,熱勢逐漸升溫,中醫師提醒,體內有「濕」、「熱」潛藏病因體質者,容易引起皮膚相關及慢性發炎類疾病爆發,如臉部痘瘡、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乾癬等,甚至更年期症狀的潮熱也在濕熱型節氣中更加難耐,免疫系統疾病會隨著濕熱外界環境因素誘發體內濕熱病因而更難控制。
芒種節氣的濕熱會因為熱勢加重,讓濕的屬性改變,以更「濕黏」的方式存在於體內,這種更黏濁的呈現方式古代會用穢濁來描述。首當其衝的是胃消化機能及排便最容易受到影響,消化變慢,胃脘容易痞、滿、脹、悶呆,大便濕黏,氣體變多伴隨出現打嗝、放屁頻繁,甚至胃食道逆流加重,胃腸氣機不暢進而影響全身氣機,因此,也會出現頭暈頭昏脹、倦怠懶言、四肢痠軟無力等症狀。
芒種養生巧喝祛濕茶、四神湯,從飲食健脾祛濕、消積化濁
消積去濕茶飲:
薄荷2公克、山楂3公克、陳皮2公克、麥芽3公克、荷葉2公克、菊花3公克、梅子1顆、蜂蜜1湯匙,泡入300~500c.c.熱水中,悶約15~30分鐘即可飲用。
國民小吃養生食療:四神湯
四神湯組成分別是茯苓,芡實,蓮子,山藥。
茯苓具有健脾補胃、淡滲利濕等功效,可幫助身體排水分和濕氣,如果腸胃裡的水分太多,茯苓可促使水分從膀胱排出去。久坐的上班族容易有下肢水腫問題,可改善循環、消水腫。
芡實本身有澀味,具收澀的作用。胃腸濕氣造成的腹瀉、軟便、胃脘痞悶等,都可用芡實。
蓮子有甘溫、補脾胃及收澀腎氣的作用。女性的白帶多、男性容易夢遺、失禁,或是腰膝痠軟、水腫等情況均可使用蓮子。
山藥可補脾胃,對脾胃虛弱者尤其有益。例如身體較瘦、肌肉較少、消化不良的人,可用山藥補脾胃,增加脾胃的吸收能力及肌肉的力量。
薏苡仁是常加入四神湯的養生藥物食材,性味甘淡,具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加入時量較四神湯主要藥物稍多一些,除了增加口感外,也具有美白祛下肢水腫效果。
因此,有血糖過高、腸胃虛弱、消化不良、容易腹瀉及疲倦等狀況的人皆可透過四神湯來幫助脾胃除去濕氣、補養脾胃機能來強化消化機能。
圖/除了適度運動排汗外,每日做穴位揉壓保養10~15分鐘,也有助去除體內濕氣。Pexels by EKATERINA BOLOVTSOVA
芒種時節更要運動排汗!這樣做加穴位按摩排除體內濁濕
適當運動排汗有助於潛伏於皮膚及肌肉筋膜間的濕氣代謝,芒種時節屬於更濕黏更濕熱節氣,體內濕濁產生的黏汗更應該在運動後快速清潔,避免皮膚毛囊發炎,除了適度運動排汗外,每日做穴位揉壓保養10~15分鐘。
穴位保健:陰陵泉穴、公孫穴、足三里穴
陰陵泉穴:為足太陰脾經合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具健脾利濕之功;
公孫穴:為足太陰脾經絡穴,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具理腸胃氣滯及心胸胃氣機疏導之效,兩穴搭配交替揉按可健脾利溼,理腹寒,調整腸胃機能,達到加強體內祛濕效果。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
除了適度自行揉壓增進氣血循環外,也可以透過中醫師診斷體質狀態來做針灸或針上灸來強化療效。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