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 70 歲,平常很注重身體的保健,尤其在退休之後,奉行「每天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已有多年,最近他參加一趟同學會的出國旅遊,由於時間緊湊,每天都得趕行程四處旅行,估計每日都走了好多小時,步數都超過二萬步以上,周先生暗自慶幸好在每天保持步行運動的習慣,比起同學們走得相當自在。但幾天下來,還是覺得有點累,從第四天開始,周先生開始覺得足底部隱隱作痛,尤其在清晨起床時,最為疼痛吃力,但他向來逞強的個性,使他忍痛與同學們「齊步前進」,回國後他覺得足底疼痛並未見改善,三、四週來更為加重,才前來骨科門診接受治療。
一談到足底筋膜炎,大部分民眾都有點熟悉,統計指出, 65 歲以上的年長者,罹患率約 7 %,主要疼痛的位置在足跟的偏內側,但依各人而有些差異;病人在清晨醒來,下床踏出第一步最為疼痛,或是休息一段時間,要起身走路的最初幾步最疼痛,在走幾步後,症狀會減輕;有些病人會痛上一整天,尤其步行或劇烈運動後會加重;不少病人會抱著觀望的態度,想等待數週或數個月,讓它自行改善,但常常未能如願。
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有哪些?這些因子愈多,發作機會愈大
在診治足底筋膜炎病人時,須探討可能的風險因子,這些因子愈多,發作的機會愈大,愈難改善,且經常會反覆發作。包括身體活動過量、劇烈運動(尤其是忍痛參加競賽)、跑步或長途步行、肥胖、糖尿病、足部疾病(如阿基里斯腱緊繃、扁平足、高足弓)、自體免疫疾病和痛風等。
以痛風而言,這是合併足底筋膜炎的可能因素,一些民眾平時無法從事運動,在週末突然增加運動,甚至於一整個下午或晚上都在運動,運動時未補充足量水分,運動後又與朋友聚餐,大快朵頤,常會引起痛風發作;像周先生參加的旅遊,因為行程安排緊湊,雙腳不得休息,加上缺水,常常都會讓雙腳吃足苦頭,若未提醒注意,可能診治末能奏效。
足底筋膜炎治療,應從改變生活習慣、減少足部負荷開始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應從平日生活習慣開始,減少足部負荷是重要關鍵。
基本治療包括改良鞋墊、物理治療、按摩、泡熱水,家居不可赤腳行走,增厚拖鞋的鞋墊、起步前先活動一下足踝部、保持足底溫暖、晚上穿襪子就寢等;其他如減輕體重、減少提重物、控制步行速度和距離,分段行走、使用藥物等。
在平時比較少注意的幾點叮嚀包括:
1. 若清晨或半夜會覺得特別疼痛,就寢前兩個小時可服用一劑止痛藥,用溫水泡腳,適量按摩,可以改善症狀。
2. 檢測合併疾病,如糖尿病、痛風、腎功能,指標異常表示發炎狀態,須及早處理,才能改善疼痛。有些代謝症候群病人合併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痛風等,他們常會合併高尿酸,應多注意評估及改善。
3.改善體內發炎狀態,不可只是選用消炎劑來對抗發炎,反而忽略飲食調節的重要性,注意多攝取蔬菜和水果,維生素D,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有對抗發炎的功能;若平時大魚大肉,讓血糖、血脂和尿酸飆高,體重直線上升,這些對足底筋膜炎都會造成火上加油的反效果。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