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72歲,60歲就從職場退休下來,在退休之前,他覺得面對冬天的寒流是重大的挑戰。每次寒流來襲,他會覺得頭頸疼痛難當,有時服用止痛藥會緩和一下,後來氣象預報天氣變化之前,他也會出現頭痛或頸痛的症狀;使王先生常常在沒發生頭痛前,就先服用藥物預防,醫師警告他長期服用不必要的藥物,會對肝腎功能造成負擔,讓他困擾不已。
都會區的朋友對頭頸痛並不陌生,尤其冬季寒流來襲時,更為嚴重,即使穿上厚實羽絨衣,但寒風一吹,還是引起頭頸痛或背痛,年長者常會預知天氣變化,號稱「特異體質」,這種頭痛或頸痛通常在服用止痛藥後會緩解,可是在有些人發生嚴重身心健康的隱憂。
引起頭頸痛的原因很多,肌肉使用不當、創傷意外都有可能
引起頭頸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原因大致上可分為肌肉致因,如姿勢不良、斜頸症、長時間低著頭看手機、熬夜晚睡、肩頸肌群疲勞無力、後頸肌群軟組織緊繃、導致肌肉痙攣;其次為頸椎致因,如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頸椎小面關節炎、椎管狹窄、病菌感染等,因而壓迫脊神經引起症狀。
此外,因為創傷意外所造成,如運動傷害、跌倒、車禍等;其他偶而如類風濕關節炎,腫瘤、血管疾病(如動脈剝離)、淋巴阻塞、高血壓等,都會引起頭頸痛。
長期發生頭頸痛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診斷出特定病因
如果長期發生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一旦檢查診斷出特定病因,須給予特定的治療。例如:有些人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而壓迫神經根,經手術減壓後,可讓頸部和手部的麻痛症狀緩解,高血壓病人也常有類似症狀,定期量測血壓和適當保健都很重要。
因為頭頸痛到骨科門診求診的病人,年紀分佈範圍很廣,從2、30歲到7、80歲都有,因此其病因五花八門。年輕人或中年人的身體檢查和X光檢查常常沒有明顯異常,其中最常聯想的原因是姿勢不良、肌肉疲勞、晚睡等;現代人常會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從事工作或休閒娛樂,在公車上、捷運、或騎機車等紅燈時,也會盯著手機。
圖/想改善頭痛、脖子痛問題,從事適當肌肉運動,改善循環、恢復頭頸部肌群的功能很重要。 freepik by jcomp
台灣人平均每天螢幕使用時間達8小時8分鐘,名列全球第10名
根據國外網站(Screen Time Countries – Nations Most Glued to their Devices(feelgoodcontacts.com))2023年的統計,全球40個國家民眾的「螢幕使用時間」中,台灣人每天平均8小時8分鐘,名列全球第10名,另有網站指出,各國平均使用6小時37分鐘,國人每天平均使用7小時14分鐘,名列全球第15。
手機、電腦和平板佔用太多時間,會增加頸椎的荷重;年輕時不會覺得異常,年紀增長後,合併視力老花,看螢幕更為吃力,肌肉過度勞累成為引起頭頸痛的病根,一旦睡眠不好,翌日常會覺得頭頸痛。
排除頭頸痠痛發生特定病因?4方法著手肌肉治療改善疼痛
排除前述特定病因後,從肌肉著手治療,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方式。
首先要攝取優質營養,保養肌肉量和肌力,肌肉量足且功能正常時,可維持正常體溫和生理功能,肌少症病人或肌肉功能變差的病人,需動員全身肌肉來維持體溫,此時,容易使肌肉疲勞無力而引起疼痛。
其次要解除肌肉疲勞,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過度勞累而疼痛,若因夜班工作,通常晚睡會加重症狀。
第三,注意保暖,穿著保暖衣物,以免寒流氣氣溫驟降、或在冷氣房工作,引起肌肉痙攣。
第四、從事適當肌肉運動,改善循環功能,以恢復頭頸部肌群的功能。
總之,防治頭頸背痠痛的根本之道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發揮功效。但若長時間未見改善,應諮詢醫師,以免延誤。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