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太,70歲,平時生活的運動就是偶而散散步,從來就很少從事運動,平時也未補充維生素D和鈣片,王太太平時會參加親友的聚餐,但並未注意骨骼保健,王太太在退休後的生活型式一如往昔,除應酬之外,她也未安排運動,許多年來,王太太未曾出現明顯的身體不適,只是有時會出現腿部抽筋(痙攣)現象,但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她並不在意。
兩週前在一次雨後外出跌倒意外後,王太太覺得下背疼痛,背部肌肉和小腿肌肉出現明顯痙攣現象。後來在門診就醫,拍攝X光片檢查發現第二腰椎壓迫性骨折,骨密度檢查為骨質疏鬆症,所以接受抗骨吸收的藥物注射治療,但王太太並未依醫囑補充維生素D和攝取足量鈣,幾日來她覺得腿部肌肉痙攣現象更常發作,且更嚴重,即使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也沒有改善,所以再度來門診就醫。經檢查血液發現嚴重低血鈣,且維生素D值嚴重缺乏,經補充高劑量鈣劑和維生素D後,抽筋痙攣症狀逐漸改善,目前繼續補充中。
肌肉痛性痙攣俗稱「抽筋」
臨床上肌肉痛性痙攣俗稱抽筋,此時肌肉持續收縮很長時間,使血流未能進入肌肉,造成肌肉缺血、缺氧而疼痛,肌肉一旦發生痙攣,會愈來愈嚴重,甚至於痛到讓人哭叫,即為痛性痙攣。
引起這種情形的風險因子包括疲勞、電解質不平衡、神經系統疾病、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疾病等,若在晚上發生痛性痙攣,可能讓病人徹夜難眠。
單純肌肉痛性痙攣通常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多種維生素、鈣、鎂、伸展運動、傳統療法等,但這些治療至今並沒有明確的臨床實證。 茲簡單介紹一些常見原因及處置。
圖/抽筋常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多種維生素、鈣、鎂、伸展運動、傳統療法等。photoAC by umaimon
常見抽筋原因及處置方式
(一)肌肉疲勞和溫度降低:
在夏天整夜吹冷氣、游泳突然接觸冷水、冬天夜童室溫低,都是引起肌肉痛性痙攣的條件,須及早防備;在平時可提醒年長者注意,包括使用除濕機來去除室內濕氣、以提高室溫、添加衣物保暖、進行適當伸展運動,應該可發揮療效。
(二)缺鈣:
這是一般人發生肌肉痙攣常會聯想的原因,對王太太而言,正是如此。許多年長者平時沒有注意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引起營養失衡加重而不自知,年紀愈大,情形會愈普遍,先前研究顯示,60歲以上是夜間腿部痛性痙攣的好發族群,約佔25%至50%,有時只想伸展一下腿部就引起劇痛痙攣,且一發不可收拾,常會反復發作好幾次。
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蛋白質和鈣,這三者是年長者骨骼保健的重要營養素,應囑附遵守;年長者可安排定期檢測維生素D和鈣值,以監督正常的骨骼和肌肉健康,必要時要評估副甲狀腺功能,適當治療。
(三)靜脈曲張也會引起小腿痙攣:
下肢靜脈承受較大壓力,使靜脈瓣膜故障,無法有效泵動血液,回流心臟進行充氧,而聚集在膨大血管內的血液,含氧量低而代謝廢物多,流入肌肉時會引起劇痛性腿部抽筋、腫脹、疼痛、灼熱、瘙癢等。
改善症狀的方法包括抬高腿部,減少腫脹和疼痛,其次要多喝水,保持足夠血液容積,穿用彈性襪,強化小腿肌肉,都有助於改善症狀,有時皮下靜脈叢的硬化治療也可得到良好成果。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