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不少人都會面臨這樣的情境:家中長輩可能因為生病或其他原因,需要我們的照顧。於是,我們便面臨了一個抉擇,是要放棄工作,全心全意去照顧他們呢?還是讓另一半來照顧?許多人可能會想:「既然請外籍看護和其他支出,每個月要花3萬,我不如自己來照顧,這樣不是可以省下這筆錢嗎?」(本文節錄自《預見50歲後的大小事》一書,作者:吳佳駿,劉詠廷,邱家潔,蘇裕豐,葉國平,曾智群,巫奉約,吳宜倩,王芷湄,李健儒,財經傳訊出版,以下為摘文。)
照顧家人、工作發展與經濟自由之思考
很多人不知道「財務規劃」本質上是「整體的人生規劃」,所以財務規劃的範圍不只是投資理財而已,還包含「婚姻規劃」、「職涯規劃」、「糾紛處理」等等。
婚姻規劃包含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撰寫婚姻協議、子女傳承教育;職涯規劃包含加薪、升遷、跳槽、創業的計畫與布局;糾紛處理包含車禍、離婚、分家產、寫遺囑等調解與處理,這些都是全方位的財務策劃師才能完整提供相關的服務與處理。
所以看似家人醫療照護的問題,實質上也是財務與預算的問題,而離職照顧家人就會衍生出長期收入短少與人生計畫被打亂的嚴重後遺症。
❝因此,強烈建議大家,不要輕易放棄工作去照顧長輩。❞
首先,我們雖然心裡充滿愛,但真的不如專業的看護來得有經驗。其次,真正的「成本」不僅僅是錢。你可能會失去升遷和工作上的機會,那些看不見的機會成本是巨大的。
再者,照顧長輩是一項花費大量心力與體力的工作,非常容易讓人身心俱疲。即使你覺得付出很多,家裡的其他成員可能還會嫌你不夠。
有句臺語諺語形容得很貼切:做到流汗,嫌到流涎。意思就是你付出再多,還是會被人家嫌。
在此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些長輩覺得自己不算嚴重,不應該花那麼多錢請人照顧。所以有一位大老闆中風後,希望由他50歲的兒子照顧。
他的妹妹也認為,兒子應該孝順照顧爸爸,不應該反抗爸爸的意思。但在這樣白天要操辦公司事業,晚上兼顧照顧爸爸的重壓下,兒子在50歲生日那天不幸中風過世。
這真的讓人非常心疼。事實上,照顧他人很容易使自己的健康狀況下滑,巨大的身心壓力容易使內分泌失調,可能三高都比別人來得高。
最後的結局也很讓人唏噓。當兒子去世後,轉由妹妹照顧父親,結果受不了照顧父親的壓力與辛苦,她馬上請了看護,死都不要自己照顧了。所以,在照顧長輩的問題上,真的要三思。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自己和家庭。
圖/看似家人醫療照護的問題,實質上也是財務與預算的問題,而離職照顧家人就會衍生出長期收入短少與人生計畫被打亂的嚴重後遺症。(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照顧長輩遠不只金錢的考量
照顧人不是只有當他們很嚴重時才需要看護,即使只是行動不便,也需要家人全天候陪伴。這不僅是體力上的工作,也是心理上的壓力。
而且,不只是照顧者累,被照顧的人有時也會有不滿,甚至其他家人也會批評照顧方式,讓三方都陷入矛盾。
但如果有請看護,你就有了一道防護。問題出現,你可以說那是看護的事。至少,體力上的負擔少了。你還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不然真的是24小時都在照顧,太累了。
像很多媽媽選擇去工作而不是全職當媽,也是為了有自己的時間,避免全天候面對小孩。上班時間至少她們可以稍微放鬆,不必擔心家裡的事。
我真的不建議放棄工作來全職照顧家人,因為那樣你就失去了經濟來源。雖然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雙薪,但如果少了一份薪水,壓力還是很大。不如去工作,用工資來付看護的費用。
如果真的覺得請看護貴,還可以找政府的補助,減輕經濟壓力。但很多人不了解這些資源,也不知道去申請。其實,照顧者也要照顧自己,不只是身心健康,還有可支配金錢使用的自由。
常常有很多人離職在家照顧長輩,結果身邊一點可支配使用的錢都沒有,想花錢買什麼都要別人同意,非常可憐,但是只要有工作就會讓自己身邊至少會有一些錢,有錢才會有選擇和自由。
你想想,就算工資支付看護費後結餘不多,但是對自己而言,每個月多出一些錢在身邊,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可以支配運用。
❝所以,真的要好好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不管年紀大小。畢竟,你的工作和薪水,都關乎到你和家人的未來。不要等事情發生,才後悔沒有作好規劃。❞
圖/《預見50歲後的大小事:生命中不能不知的關鍵時刻,集各領域專家教你解決中年後的財務、醫療、心理、法律等各種問題》,作者:吳佳駿,劉詠廷,邱家潔,蘇裕豐,葉國平,曾智群,巫奉約,吳宜倩,王芷湄,李健儒,財經傳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