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俗稱「心靈的感冒」,是現今很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普遍情緒低落,凡事意興闌珊,明顯喪失活力。整個人也變得悲觀、消極,容易猶豫不決,就算是芝麻小事(例如出門要穿什麼衣服?晚上要吃什麼?)也難以做出選擇。另外,時有無能、無助與無望的想法,甚至出現輕生的意念,進而付諸行動,需及早接受診治。
臨床研究發現,約有五成的憂鬱症患者痊癒後會復發,這些人第二次復發的機率為七成,第三次則攀升至九成,且隨著病情一再復發,療效會愈來愈差,對個人的社會職業功能影響很大。
研究:確診憂鬱症者,未來得到失智症風險增一倍以上
而一份不久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神經學》(JAMA Neurology)的報告更指出,一旦患上憂鬱症,恐增未來失智纏身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大學的流行病學專家,本身也是神經內科醫師的霍莉•埃爾瑟(Holly Elser)所主持,其針對一項大規模調查(註:受訪者超過140萬人,全為丹麥公民,追蹤時間則長達41年)所獲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罹患憂鬱症,對往後得到失智症的風險可能帶來的影響。
在排除教育水準、收入、過去病史(比方說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藥癮與躁鬱症)等因素的干擾,統計發現確診有憂鬱症者,往後得到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且男性風險高於女性(註:男性、女性確診為憂鬱症分別和失智症風險增加198%及121%有關)。
而無論是在個人生命早年、中年或是晚年被診斷出有憂鬱症,失智纏身的風險都持續存在。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早年、中年與晚年確診為憂鬱症分別和失智症風險增加208%、195%、131%有關。
研究者表示,憂鬱症和失智症也許有共同的潛在肇因。當得到憂鬱症,可能因改變大腦關鍵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量而提高後續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又或是因改變患者的行為才導致失智風險攀升。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飲食7招避免憂鬱症來擾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憂鬱症來擾,新近文獻證實並非不行,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產生保護力,即使具有憂鬱症遺傳基因也適用。那平常可以怎麼做?提供以下建議做為參考:
◎不喝酒或適量:女性每天最多1杯,男性最多2杯。
◎健康飲食:餐點富含新鮮蔬果、魚類和全穀物,如地中海飲食。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
◎睡眠充足:不當夜貓子,每晚能睡足7至9小時。
◎戒菸、遠離菸害:不吞雲吐霧,遠離有二手菸的環境。
◎少坐多動:除了工作外,久坐時間每天低於4小時。
◎積極社交:非獨居、每月至少拜訪親友1次及每周至少參加1次團體活動,上述3項能滿足兩項。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