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荒一直是台灣醫療現場的棘手問題,目前全台32萬名領有執照的護理人員,執業率僅有60%,約莫19萬人左右。專家觀察,近年,愈來愈多護理師前往歐美等國,追求更好的薪資待遇和醫院職場環境,台灣恐怕將淪為護理職場代訓所。《遠見》採訪多位在外國執業的台灣護理師,整理護理師出逃的四大關鍵因素。
在墨爾本醫院工作的護理師Linda直言,同樣在醫院工作,澳洲護理師工作不僅相對壓力較輕,年薪更是台灣望塵莫及,這些差距「讓我完全回不了台灣!」
然而Linda並非少數案例,愈來愈多台灣護理師飛往美國、澳洲、歐洲等國發展。隨著往外發展的護理師人數增多,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強調,若再不改善醫院護理執業環境,台灣恐怕會淪為「護理職業代訓所」,留不住護理人才。那台灣2030年的26萬護理人力需求,又該如何是好?
全球護理缺口高達600萬,各國瘋搶護理人才
護理荒,已成為全球各國公共衛生的一大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新冠疫情後,各國出現護理人員大批出走潮,其中高齡化的已開發國家,正面臨照護人力不足的挑戰。因此,各國政府祭出加薪、移民快速通道等方式,從各地爭搶護理人才,其中又以美國和澳洲,因語言、薪資福利、工作環境等因素,成為許多護理師的夢想之地。
關鍵一:薪資待遇
澳洲薪水至少三倍,薪資福利成搶護理人才關鍵
曾任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師的Linda就表示,台灣護理師的薪水,「完全不能和澳洲比,」澳洲註冊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第一年的年薪約台幣170萬,而擁有碩士學歷的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第一年年薪更突破台幣300萬。
反觀台灣,按照104人力銀行2023年的薪資調查,一年以下護理師年均薪為50.6萬,不到澳洲註冊護理師的三分之一。
圖/按照104人力銀行2023年的薪資調查,一年以下護理師年均薪為50.6萬,不到澳洲註冊護理師的三分之一。僅為示意圖,freepik by jcomp
關鍵二:護病比
護病比較低,專注顧好四位病人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醫院護理師工作負荷也是一個問題。以護病比來說,台灣醫學中心的護病比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澳洲公立醫院護病比是1:4、私立醫院1:5,而美國南加州的內外科病房是1:5,加護病房則是1:2。
到澳洲後,Linda才首度體會到專注照顧病人的護理工作。以前,她在台灣的醫院每天要照顧十位病人,到澳洲後,需照護的病人數降至四人,讓她感受到有時間心力「好好照顧病人」的感覺。
Linda回想在台灣醫院工作,因為護病比過高,一個護理師要照顧十位病人,「班做完就很好了,根本沒時間思考如何讓病人更舒適,」高護病比不僅影響護理師工作負荷,更連帶影響照護服務品質。Linda甚至觀察到,台灣訓練出來的護理師在澳洲醫院很受歡迎,因為做事效率超高,「都是超高護病比逼出來的效率,」Linda苦笑著說。
關鍵三:工作環境與班表
硬體設施完善,上班有休息時間
「推車在哪邊?」「在我這!」這些對話常在台灣醫院病房出現,因血壓器、換藥推車數量有限,因此護理師常要重複確認器材位置,還要推著器材,穿梭在各病房間。Linda提到,澳洲醫院病房的器材設備充足,每間病房都配有護理推車,且有病人搬移用的輔具,減輕護理人員的負荷,更降低護理師的工傷機率。
對護理師來說,醫院投資在病房設備,能有效減輕護理師工作負荷、建構安全友善職場,增加護理師留任意願。
另外,交班制度也很不同。澳洲醫院是上班時間準時開始交班,而台灣醫院則是上班前30分鐘要到班,要在開始上班前完成交班,等於是每天都加班工作。而對Linda來說,完整且不被打擾的休息時間是她以前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台灣護理師常忙到中午只能吃一兩口便當,或以一杯手搖飲撐過整天。
現在,Linda在澳洲的醫院,護理站提供免費的簡易餐點和茶點,護理師早上10點有一個tea break,中午有一小時的午休時間,「護理照護工作攸關病人性命,一定要降低錯誤率,」Linda認為,護理師有完整休息時間,才有辦法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保障病人安全。
圖/對護理師來說,醫院投資在病房設備,能有效減輕護理師工作負荷、建構安全友善職場,增加護理師留任意願。僅為示意圖,賴永祥攝
關鍵四:專業自主與進修
專業自主且具臨床決策力,能充分發揮護理專業
除了工作內容和班表的不同,美國、澳洲整體環境對護理的尊重,也讓護理師能充分發揮專業。
在美國南加州的護理師孫小嵐便提到,她以前在華人經營的醫院,護理師就是輔佐醫師,不曾出現提供醫師建議的狀況,因此,當她換到南加州一間大醫院,首次被醫師詢問,「你認為這位病人下一階段的療程該如何進行?」才讓她知道護理專業應該是和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共同討論合作,而不是完全由醫師主導。「台灣就是以醫師為天,」Linda點出醫療體系內部專業自主性的落差。
看著墨爾本醫院75歲的護理前輩,仍蹲下身為病人洗腳,這樣完善的照護品質和對專業工作的熱情,讓Linda提到,「在這裡(澳洲)真的看見很多好榜樣,」醫院護理前輩們對工作的熱情激勵後進一起努力,回應自己當年投入護理專業的初衷。
另外,台灣的護理人員進修是規定六年120小時,但通常護理人員必須用私人休假時間上課進修,在德國卻不是如此。在慕尼黑的醫院工作的護理師陳映璇提到,護理師每年的在職進修,包含防災、病人安全等課程,都以影片進行,回家觀看影片的時間,還可以向主管申報時數,抵工作時間。
在全球瘋搶護理人才的關鍵時刻,台灣應從薪資福利、工作內容等方向著手,形塑友善安全的職場,才能吸引更多護理人才投入醫院臨床工作,避免淪為全世界的「護理代訓所」,讓栽培出的優質護理人員願意留在台灣效力,接住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醫療照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