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已是全球趨勢,如何能「成功老化」儼然成為許多銀髮族關心的議題。畢竟平均壽命雖逐年增加,但邁入老年後若處於失能被照顧的狀態,除本身感到難過外,往往也造成家人的負擔。
一份最近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報告就指出,上了年紀後若能擁有興趣嗜好,也就是閒暇時可從事的娛樂活動,比方說閱讀、玩桌遊、運動、園藝、做手工藝或當志工等,此舉似乎對當事人身心健康的維護有益,值得大家參考。
英國研究:老來擁有興趣嗜好,有助身心健康
該研究由服務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暨醫療保健研究所的麥凱倫(Karen Mak)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5項大規模調查(註:涵蓋美、日、中與歐洲共16個國家,約有9萬餘名超過65歲的民眾參與,追蹤時間則長達4至8年)所獲資料進行整理。
整體而言,受訪個案是女多於男,當中有70%以上已從職場退休,而有逾60%的人經歷長時間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就醫治療中。
統計發現,比起無興趣嗜好者,有興趣嗜好的人傾向於健康狀況較佳、生活滿意度較高、幸福感較強與較少憂鬱症狀。即使考量有無伴侶、是否有在工作與家庭收入等因子的干擾,結果仍相同。
另外,在全球性的幸福指數、預期壽命評比中,屬於前段班的國家,例如丹麥、瑞典與瑞士等,受訪民眾普遍有較高的興趣嗜好參與度,國民的心理健康福祉與興趣嗜好之間的關聯性明顯更強。
研究者表示,具興趣嗜好或許對長者的心理健康能產生保護作用,減緩老化帶來的影響。以往文獻證實,從事相關活動能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刺激感官和認知,促進個人自我表達等。過程中若有人際互動,尚能提供社會支持,降低孤獨感,可說是裨益良多。圖/從事和興趣嗜好有關的活動時,順便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有助彼此互相或鼓勵,增添生活樂趣。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如何在退休後培養興趣嗜好?專家提5大建議
既然老來有興趣嗜好對養生保健很重要,可以豐富晚年生活,那又要如何培養呢?專家建議如下:
端正心態:
投入興趣嗜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應變成像工作般,一味拼績效,也不要有攀比的情形,如此只會徒增壓力。
作法務實:
選擇興趣嗜好切勿跟風,需先了解自身長處與需求,並配合個人既有條件。不妨先挑可行性高者,有助提升自信。
廣泛涉獵:
只要覺得有意思,自己也不排斥,就可以多方去嘗試看看。一段時間後,再從中選擇最喜歡的幾個繼續做下去。
尋找同好:
從事和興趣嗜好有關的活動時,可以順便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彼此互相提醒或鼓勵,增添操作中的興致與樂趣。
持之以恆:
確定喜歡的興趣嗜好,不要期待馬上就能開花結果。做好規劃,循序漸進,唯有耐心與堅持,方能有所收穫。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