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大笑或淺笑,都正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我們生來就喜歡快樂,也喜歡透過笑聲和他人分享快樂。歡笑是一種社會行為,能讓人互相連結、彼此溝通。靠著「笑」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就能刺激許多與年齡相關的細胞化學反應;所以隨著我們年紀愈來愈大,笑對我們也格外重要。(本文節錄自《拒絕變老》一書,作者:蘿絲.坎尼,天下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笑除了能讓人感覺快樂,還能鍛練許多部位的肌肉,增加呼吸與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宣洩情緒、提升歡樂,而讓人更為健康。
健康的小孩每天可能會笑到400次,但較年長成人常常每天只會笑15次。像我邊寫這一段,邊回想自己今天的情況,卻想不起來自己今天上次笑是什麼時候,而且現在已經下午6點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笑,不是因為幽默,而比較是一種社會責任。笑聲和幽默是我們因應局面的方式,可以展現自己有參與的意願,也讓在場人士知道我們有跟上話題。
而且,我們也是在旁邊有人的時候,才比較會開懷大笑。平均來說,朋友聊天的時間有10%是在笑聲中度過,而且如果我們彼此熟識、喜歡這些在一起的人,笑的比例還會更高。
我們眼中最重要的景物就是其他人類,看看這些人如何與我們互動、對我們有什麼看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但與生存息息相關,也會影響各種身心狀況,包括老化,而笑又正是推進社交互動的一大利器,重要性可見一斑。
笑能夠把我們與他人連結在一起
人的笑容與善意會向外傳播,我們能「感染」別人的歡笑,而且如果彼此認識,感染力還更強。歡笑能提振心情,也就讓相關各方的壓力都得以減輕。
就連其他動物也都有關於牠們會大笑的記載。這件事當然很有道理,因為笑聲就是哺乳動物演化的一部分。
如果你仔細想想,笑聲其實也很像是動物的叫聲,而且有些人的笑聲就是比別人更像動物的叫聲!各種大猿在社交玩耍的時候,就會發出笑聲。各種狗狗也會笑,而且為了要準備好和對方一起玩、一起笑,牠們還會先做出邀玩動作(play bow)。
甚至連老鼠也會笑:鼠媽媽會給小老鼠搔癢,逗小老鼠笑出來。搔癢其實就是一種建立社會關係的動作,若沒有兩個人或兩隻動物,那可做不到。
如果你試著給自己搔癢,會發現這是難以達成的事,搔癢是一種社會互動,且需要彼此的信任。一個街上的陌生人,可不能突然走到你面前給你搔癢。搔癢該是好玩的、安全的、沒有威脅的,希望帶來的就是歡笑。
所以,幽默、歡笑、學習、連結與健康之間,可以說是環環相扣。
圖/不論大笑或淺笑,都正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愉悅的心情有正面的治療效果
幽默和歡笑的好處,史上早有詳細記載,早在西元前971年到西元前931年的所羅門統治時期,《箴言》就已經提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可見大家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瞭解,愉悅的心情有正面的治療效果。
古希臘醫師也認為,病人的康復過程除了要接受妥善的治療,「看喜劇」也是一種重要輔助。早期美洲原住民也會結合傳統巫師與小丑的表演,同時運用幽默與歡笑的影響,來治療病痛。
十四世紀,法國外科醫師蒙德維爾(Henri de Mondeville)也曾以幽默來分散病人對手術過程疼痛的注意(麻醉劑是到1847年才終於發明),當時就算是截肢,蒙德維爾也是在手術期間與過後,用笑聲來協助病人康復。
蒙德維爾在著作《外科手術》(Cyrurgia)裡讚許這種做法,提到:「讓外科醫師小心調整病人的整個生活規律,允許他的親戚與朋友來為他打氣,好讓他感到快樂幸福。」
一笑解千愁
在醫學上,「笑」就是有著悠久而成功的歷史。 所以,人在笑的時候,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基本上來說,笑就是一種不同的呼吸方式。我們大笑的時候,是用肋間肌反覆將空氣從肺部呼出,而不吸入。大笑也能有效屏住呼吸、暫停一般規律的空氣進出,進而增加胸部壓力。
胸壓增加,就會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有時會讓人覺得頭暈或昏倒。所以「我差點笑暈了」說得還真沒錯。
大笑是一種身體的釋放,能創造出一種「運動」。捧腹大笑能夠運動到橫膈膜,收縮腹部肌肉、活動肩膀,讓肌肉更放鬆,甚至對於免疫系統及心臟來說,也是很好的運動。
再從化學角度來看,「開懷大笑」是否真的有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大笑能夠降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兩種壓力激素的分泌。
皮質醇低,就能讓血糖與胰島素更穩定,控制血壓、減少發炎。至於腎上腺素則是一種與「戰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有關的化學物質,會增加血壓與心臟跳動強度,也與心律不整及心臟病發作有關。
腎上腺素的作用剛好與放鬆激素相反:降低腎上腺素的濃度,就能讓神經與心臟系統平靜。對於某些曾經心臟病發的病人,已經證實能用大笑來減少或阻斷腎上腺素。要是每天能有一次1小時處於歡笑當中,就能讓心臟病復發率降低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