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膝蓋前內側痛?上下樓梯、運動後膝部疼痛更嚴重?淺談鵝掌肌腱炎 | 健康遠見
運動傷害

膝蓋前內側痛?上下樓梯、運動後膝部疼痛更嚴重?淺談鵝掌肌腱炎

【專家觀點】
膝蓋前內側痛?上下樓梯、運動後膝部疼痛更嚴重?淺談鵝掌肌腱炎 淺談膝蓋內側痛—鵝掌肌腱炎。freepik by katemangostar

編按:鵝掌肌腱又稱為鵝足肌腱,主要功能為膝蓋彎曲動作,協助穩定膝部,許多動作都需要此肌肉參與,因而負荷相當大的張力,過度使用或姿勢不正確,會導致鵝掌肌腱附著的地方承受太大拉力,引起發炎、疼痛。嚴重時,鵝掌肌腱磨擦其下方的滑囊,引起滑囊炎,出現膝部腫脹感、上下樓梯、運動後膝部疼痛,即所謂的「鵝掌肌腱炎/滑囊炎」。

登山後釀右膝部前內側疼痛不適,就醫診斷為「鵝掌肌腱炎」

劉先生,53歲,是一位高中老師,平時上課要站立一整天,放假時常參與慢跑和登山活動。幾週前,學校舉辦一個教職員工旅遊,途中去爬一座小山,山路階梯坡度大,劉先生走到半山腰時,覺得右膝前內側有些吃力,因為怕不好意思,忍著痛勉強和同事爬到山頂。

可是回家後右膝的疼痛並沒有改善,特別在快走、上樓梯、蹲下時,更為明顯,且疼痛主要位在右膝的前內下側,俗稱鵝掌肌腱部位,後來劉先生無法再做正常日常活動和運動,因而前來就診。

檢查時按壓右膝的鵝掌肌腱部位時,有明顯壓痛,彎曲膝部時,疼痛更明顯。根據臨床症狀、身體檢查和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右膝部鵝掌肌腱炎,經配合調整作息、物理治療、冰敷、穿戴護膝、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中。

膝蓋有腫脹感?上下樓梯、運動後膝蓋痛?恐是鵝掌肌腱炎/滑囊炎上身

鵝掌肌腱又稱為鵝足肌腱,該肌腱的肌肉是起源自骨盆和髖部的三條肌肉,分別為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肉的肌腱會共同會合成鵝掌肌腱,附著在膝部內側下緣的脛骨上,附著部位的肌腱外觀像是鵝掌,所以稱為鵝掌肌腱。

主要功能為膝蓋彎曲動作,協助穩定膝部,許多動作都需要此肌肉參與,因而負荷相當大的張力,過度使用或姿勢不正確,會導致鵝掌肌腱附著的地方承受太大拉力,引起發炎、疼痛。

嚴重時,鵝掌肌腱磨擦其下方的滑囊,引起滑囊炎,出現膝部腫脹感、上下樓梯、運動後膝部疼痛,即所謂的「鵝掌肌腱炎/滑囊炎」。臨床上需與膝關節炎、內側半月軟骨損傷或膝內側副韌帶拉傷等做區分,但也可能合併發生,須注意區別。

不當姿勢如盤坐、跪坐、翹腳、扁平足、膝外翻、肌少症、膝關節損傷/退化等,會使膝關節的脛骨外轉,承受荷重,造成鵝掌肌腱炎。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不當姿勢如盤坐、跪坐、翹腳、扁平足、膝外翻、肌少症、膝關節損傷/退化等,會使膝關節的脛骨外轉,承受荷重,造成鵝掌肌腱炎。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鵝掌肌腱炎發作不限於運動場上,這些日常生活情境也易誘發

與其他肌腱炎一樣,鵝掌肌腱炎也是過度使用或負荷太大的壓力,所導致的累積性傷害,長期過度使用會造成肌腱的細微撕裂,累積造成肌腱結構的損傷,並導致肌腱下滑囊發炎。常見於需長時間、持續、重複動作的運動,如跑步、田徑騎自行車、騎飛輪足球員、登山、健走籃球員等愛好運動的族群

但並不限於運動場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會見到鵝掌肌腱摩擦和承受壓力的動作,引起發炎,如長時間蹲下、站立、上下樓梯搬運工、建築工人、油漆工、水泥匠等,也可能會罹患此病此外不當姿勢如盤坐、坐姿不良跪坐、翹腳、體重過重、扁平足、膝外翻肌少症膝關節損傷退化等會使膝關節的脛骨外轉,承受荷重造成鵝掌肌腱炎

鵝掌肌腱炎治療:以藥物、物理治療、肌力訓練等保守治療為主

在治療方面與其他肌腱炎相似主要為保守治療包括休息、改變生活運動習慣、避免過度使用、護膝、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或局部類固醇注射)、物理治療,肌能系貼布治療、和肌力訓練,可諮詢醫療專業人員有關運動運動前後做做熱身操和緩和操、肌力強化訓練、增加穩定度等,都有幫忙;疾病通常可在4~6週內康復,很少需要手術治療,但若是發生肌腱損傷嚴或合併滑囊炎,須同時治療才能奏效。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