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姐,21歲,愛好運動,目前就讀於大學,上課之外,她常常去運動場做運動,最近和同學去上健身課,喜歡上飛輪訓練,剛開始訓練時,謝小姐很守規矩,認真配合運動前暖身、漸進增加訓練強度、運動後做緩和操到伸展操等,後來因為上課時間較多,逐漸佔去健身課的空檔,期中考期間,有幾次都沒有完全配合運動守則,連熱身操都自己免掉了;有一次還擅自增加訓練速度與阻力,結果在隔日覺得右膝有點疼痛,仍繼續參與訓練,但一直覺得右膝前側疼痛腫脹,到骨科門診接受檢查,醫師告訴她說是跑者膝時,謝小姐很不以為然,「我明明騎飛輪,怎麼會得跑者膝?」,只有跑步才會引起跑者膝(Runner's Knee)嗎?
只有跑步才會引起跑者膝(Runner's Knee)嗎?
「跑者膝」與「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一樣,都是用以俗稱來命名臨床疾病,「跑者膝」包括許多與膝部前方疼痛有關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如「髕骨疼痛症候群」、「髕骨滑動軌跡異常」、及「髕骨軟化(較嚴重的軟骨磨損)」等,可能引起疼痛,其中肌腱炎是一重要因素。
實際上,「跑者膝」並不只限於跑步者才會發生,跑者膝是一個通稱,只要從事各式各樣的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過度運動,如跑步、重訓、馬拉松選手等,都可能用到跑步動作而引起疾病。
有些病人的股四頭肌出現排列不正,或是參與其他高強度運動,如騎飛輪、足球、籃球、自行車選手等,當發生膝部前側疼痛時,也可列為「跑者膝」。因此,跑者膝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的病人,但青少年和年輕族群更常見,臨床上須區分病人的運動習慣和病因,才能準確診斷和治療。
跑者膝症狀初期不明確,走久後膝蓋腫脹、發熱痠疼當心
臨床上初期跑者膝的症狀並不明確,病人會覺得膝部周邊疼痛不適,有時無法明確指出疼痛部位,甚至於沒有明顯症狀,只覺得膝部不適,且大都自以為只是太久沒有運動的關係,而繼續參與運動;可是時日一久,持續的不當運動姿勢或從事過度運動量,都會增加膝部周邊韌帶、肌腱、髕骨軟骨的損傷,加重肌力不均衡程度,使疼痛逐漸加重。
此時,跑者膝的症狀即會變得明顯,包括膝部前側部位疼痛,在跑步、上樓梯、或蹲式馬桶、深蹲練習時加劇,嚴重時會出現膝部腫脹和發熱,甚至於久蹲後站不起來,走久後會痠疼,膝部的運動範圍減少、關節緊繃或出現磨擦的響聲等,即已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都是比較嚴重的情況。
治療跑者膝時,需考量病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疼痛程度等。大部分病人經適當保守治療後,即可改善;包括停止膝蓋的高強度運動或跑步訓練、選用合適跑鞋、冰敷、抬高患部、使用護膝、非類固醇消炎劑等,以減輕疼痛和發炎。
施行臀肌訓練,改善膝部穩定度、足部結構有益跑者膝康復
施行臀肌的肌力訓練,改善膝部穩定度和足部結構,有益康復,但應適可而止,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少數嚴重的病人,可能需考慮手術修復損傷組織。康復後,仍應注意適當運動、穿用合適鞋子、強化肌力,提高下肢各關節穩定度,避免長時間蹲、跪等動作,才能維持健康。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