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李先生是高爾夫球老將,從年輕起就是高爾夫球場的常客,多年來練就高手功夫,退休以後更常去球場打高爾夫球,兩週前他連續打一週的高爾夫球。其中還有一次遠征在日本,在一連幾次揮桿時,有一次猛力揮桿,不慎觸地,讓他覺得右肘一陣劇痛;勉強打完18洞,回家後疼痛的情形逐漸加重,兩天後更嚴重,讓他幾乎無法起身,而且痠痛會傳到手部,引起麻木刺痛,他才警覺事態嚴重。去骨科門診就醫時,醫師檢查後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告知是高爾夫球肘,在醫師的告誡下,他暫停高爾夫球運動,並接受物理治療,情形已有改善,目前繼續復健中。
本國的高爾夫球人口快速增多,許多初學者在練習場和球場揮捍,一次又一次的動作和成就,讓高爾夫球族跳躍不已。一般認為,與網球、排球、籃球等劇烈運動比較起來,高爾夫球運動的運動量似乎較低,因此誤以為受傷風險不高。
其實不然,打高爾夫球時,必須適當握桿,維持手腕和手部穩定,才能在控制之下揮球進洞,確實需花費一番工夫,不但需要反覆練習,而且需要練習維持固定姿勢,無論新手、業餘運動員和職業選手,都同樣面臨受傷的風險。
高爾夫球肘症狀表現有哪些?
王先生的症狀是高爾夫球選手的典型肘部傷害,這種病人的主要症狀為疼痛,位於手肘小指側的部位,即上臂骨(肱骨)的內上髁,疼痛會向遠端傳送,包括前臂小指側、腕部、手指等,病人會覺得肘部肌肉緊繃、手指和手腕無力,無名指和小指出現麻木或刺痛感覺,也可能伴有手部握力無力等。這些症狀起因於過度使用前臂肌肉和肌腱,重複做相同動作引起發炎痠痛。與肘部受傷相關的體因素包括過度使用、揮桿不當、體能、熱身、年齡、和病史等。
圖/Unsplash by Peter Drew
業餘高爾夫球手慎防運動傷害
英國研究顯示,業餘高爾夫球手的年傷害率高達40%,終生傷害風險高達70%,職業球手更高。其他研究顯示,業餘高爾夫球手在生涯中平均發生2.07次傷害,職業球手為3.06次;雖然內側上髁炎通常被稱為高爾夫球肘,但業餘球手的外側肘痛(即網球肘)比內側肘痛多五倍,其中輕微傷害(<1週)占51.5%,中度傷害(>1週)占26.8%,重大傷害(>1個月)占21.7%。
除肘部之外,其實脊椎、足踝、膝部、髖部和手腕部都是經常發生受傷的部位;尤其脊椎傷害相當常見;其中業餘球手最常發生於肘部(24.9%)、背部和肩膀(18.6%),職業球手則較常發生於背部、手腕和肩膀,對熱好高爾夫球手的人說,這些都是很實際的考驗。
高爾夫球肘治療、復健這樣做
高爾夫球肘的治療主要為保守治療,包括休息、調整揮桿擊球動作、使用輔具短暫固定手部和腕部、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劑、安排物理治療,以改善症狀。
必要時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但目前缺乏注射PRP的實證醫學證據,有待進一步證實。在康復後,應注意訓練肩膀和手腕肌力、耐力和協調性,才能改善慢性高爾夫球肘,若保守治療6至12個月後,症狀仍未改善,可諮詢運動醫學科醫師有關手術事宜。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