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農曆3月瘋媽祖遶境?中醫圖解提醒你這樣做,預防與改善中暑症狀 | 健康遠見
醫療

農曆3月瘋媽祖遶境?中醫圖解提醒你這樣做,預防與改善中暑症狀

農曆3月瘋媽祖遶境?中醫圖解提醒你這樣做,預防與改善中暑症狀 農曆3月瘋媽祖遶境?中醫圖解提醒你這樣做,預防與改善中暑症狀。photoAC by ritomaru

台灣農曆三月最熱鬧的「瘋媽祖」盛事來了!但媽祖繞境/進香行程走動時長,又常曝曬在太陽下,最怕「中暑」發生!究竟中暑症狀有哪些?和熱衰竭、熱痙攣症狀、表現及嚴重度差在哪?第一時間如何處理、預防?一文帶你看懂。

目錄
中暑症狀有哪些?自我檢測表報你知
中暑、熱衰竭、熱痙攣,一圖看差別
中醫觀點看中暑:可分為陰暑、陽暑
中暑怎麼辦?3原則、5步驟別慌張
中暑喝什麼?2茶飲防中暑狀況發生
中暑頭痛胸悶好難受?4穴位緩不適

彰化馬光中醫劉宗昇醫師,來介紹中暑的相關知識: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尤其,台灣屬於平均相對濕度高的國家,民眾於台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

在悶熱的感受下,人體的溫度調節不佳,就容易發生中暑的危害。

中暑症狀有哪些?9臨床表現自我檢測

提供中暑相關症狀,可自我檢測一下,是否中暑了?

▯ 頭昏?
▯ 頭痛?
▯ 虛弱?
▯ 口乾渴?
▯ 肌肉痛、肌肉痙攣?
▯ 反胃想吐?
▯ 反應變慢?
▯ 皮膚燙,體溫高?
▯ 意識不清?

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症狀和嚴重度差在哪?一圖看西醫中暑定義

類型
熱痙攣
熱衰竭
傳統型中暑
勞動型中暑
定義
較早出現較輕微的症狀,因暴露在熱的環境中,水分與鹽份流失,造成的肌肉痙攣。
在熱環境中,體內水分與鹽分流失過多,身體的循環系統無法維持正常的功能時。

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勞動型中暑: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因為長時間陽光曝曬,或處在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機轉失去作用,可能呈現休克的狀態。

皮膚
溼熱、潮紅、汗多、抽筋
濕冷、蒼白
乾熱、膚色斑駁、流汗不多
溼熱、潮紅、流汗多
中樞神經系統
清醒
精疲力竭、虛弱無力、頭暈、頭痛、躁動
暈厥、昏迷、癲癇發作、失序、暴躁
>中心體溫
重度腎功能受損
低於40.6 C
(正常到38.3度之間)
超過40.6 C
>血壓
正常
收縮壓常大於90,脈壓變窄,常有姿態性低血壓

收縮壓常小於90,脈壓變寬

中醫觀點看中暑:可分為陰暑、陽暑

《景岳全書•暑證》說:暑本夏月之熱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故其病則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陽暑兼症,從《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補充寫入。*

類型
陰暑
陽暑
定義


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食凉,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厦,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寒乍熱,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

因暑而受熱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辛勞,以致熱毒傷陰。
症狀

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痛等症。

病為頭痛、煩躁、肌膚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症。
兼症

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凉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證。

甚者昏不知人,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四肢抽搐。


另外清代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出「夏暑發自陽明,暑必兼濕」的觀念,以西醫生理角度而言 50~60% 的相對濕度對人體最為適宜,也不容易引起疾病。

空氣濕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很慢,人體即有不舒服的感覺,暑濕證很容易發生,其原因為「中樞下視丘腦—周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障礙。

高濕度環境,並不一定導致濕病,但高濕度環境之所以能致病,是人體内在功能失調的緣故。這說明了暑證的病理特色,多兼濕氣而成暑濕。

中醫的「暑濕病」臨床症狀涵蓋上中下三焦:
上焦
頭暈、頭重、頭脹痛、肩頸僵硬強痛、身困身重、目酸澀、目模糊、身熱。
中焦
胸悶、胸痞、噁心欲嘔、腹脹痛、腹瀉、食慾不振。
下焦
小便不利色黃赤、灼熱感。

中暑怎麼辦?禁用酒精與退燒藥,3原則5步驟別慌張

如果遇到中暑,要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盡可能地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救護處理。

請記得遵循「五步驟」(以下參考資料來自衛福部)

1.「蔭涼」

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使其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無法移動患者請用雨傘幫忙遮擋熱源(太陽)。

2.「脫衣」

將使患者感到緊、熱的外衣解開、脫去,有利於體表降溫。

3.「散熱」

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

(1)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要在水面上) ,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

(2)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衣服後,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讓空氣移動產生風,促進蒸發以加強蒸發散熱。

(3)可置冰袋(鐵鋁罐的冰飲亦可)於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以加強散熱。

4.「喝水」

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

5.「送醫」

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緊急報案專線為:119。

※切記不要用酒精與退燒藥
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不用酒精、不用退燒藥」,不讓錯誤的迷思耽誤了患者的就醫治療,若中暑患者發燒超過40°C且失去意識後,未能在3小時內將病人核心體溫降溫至39°C,死亡率將會大幅提高。

3原則5步驟遇到中暑別慌張。馬光醫療網提供圖/3原則5步驟遇到中暑別慌張。馬光醫療網提供

中暑喝什麼?2茶飲預防中暑狀況發生

薄荷菊花茶

藥材:菊花二錢、薄荷一錢、紫蘇一錢、生甘草一錢。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後,用600ml熱水沖泡開,浸2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清利頭目,理氣寬胸。

清暑益氣飲

藥材:黃耆一錢、西洋蔘二錢、麥門冬二錢、香薷一錢、竹葉一錢。

作法:上述藥材洗淨,用600ml水量煎煮至300ml,待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氣生津,清熱袪濕。

中暑頭痛胸悶好難受?4穴位緩解不適

出現胸悶、噁心等症狀

可按壓內關、足三里穴。

內關穴:手腕橫紋正中上二寸(約三指幅)。

足三里穴: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

頭暈、頭痛悶脹者

建議適度按壓風池、大椎穴。

風池穴: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其外緣有凹陷處,大致與耳垂平行。

大椎穴: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項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活動者為第七頸椎棘突。

2茶飲、4穴道預防中暑。馬光醫療網提供圖/2茶飲、4穴道預防中暑。馬光醫療網提供

劉宗昇 中醫師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

更多內容請至馬光醫療網】/【臉書粉絲團:馬光醫療網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