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念」搭配最強神助攻,帕金森氏病中後期也可以自在生活不受限。
1817年,英國的帕金森醫師(Dr. James Parkinson)首先報導一種動作障礙疾病,主要症狀包括手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站立不穩等。這種疾病後來被稱為「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而帕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也因此被訂定為「世界帕金森日」,以資紀念他的偉大貢獻。
全台7.7萬人患病,帕金森氏病是不治之症?
帕金森氏病在全球60歲以上發生率約為1-2%;根據2021年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約有7萬7,428位帕金森病友。很多人將帕金森氏病視為一種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就已是病入膏肓,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圖/陸清松院長指出,帕金森氏病倘若控制得宜,將能擁有具質感的21年生活品質
有「台灣帕金森之父」尊稱的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病是所有神經退化疾病中最容易治療的一種,倘若控制得當,能夠維持「3個Lucky Seven」的21年,也就是蜜月期七年、工作期七年、及退休期七年,使病友能與病共存,維持有質感的生活品質。
帕金森氏病的主要病因來自於神經細胞中特定蛋白質的不正常累積,造成黑質多巴胺細胞的凋亡及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分泌不足。若患者出現手腳抖動、動作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會透過核子醫學多巴胺影像來判斷腦內黑質細胞的退化程度,若多巴胺的產量確實明顯減少,則可確診為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有哪些症狀?怎麼治療?
除了動作障礙外,帕金森病友在疾病前期通常也會出現憂鬱、焦慮、便秘、動眼期睡眠障礙、夢魘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陸清松提醒,這些症狀可能發生於動作障礙出現前的5-10年,一旦觀察到多項症狀,就應該要及早進行檢測。
帕金森氏病臨床分期一共分為七期:第1期及第1.5期屬於疾病早期的「蜜月年」,僅單側發病,依個人需要,可透過運動復健及藥物治療;第2期、第2.5期及第3期出現雙側症狀,屬於中度的「工作期」,需要調整治療藥物及運動計畫以維持工作和日常行動。第4期及第5期則屬於症狀較嚴重的「退休期」,除了藥物及運動之外,可能會需要輔具或輪椅協助移動。
阿波嗎啡(Apomorphine):病友最強的救火隊
不同病程需要的治療藥物多有不同,但多數患者都會接受多巴胺前驅物的左旋多巴(Levodopa)進行治療,增加腦中多巴胺的濃度;另外常見的藥物治療包含可以活化多巴胺受體的多巴胺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和能阻止左旋多巴被分解的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抑制劑(COMT inhibitor)等,都有助於提升腦中多巴胺濃度,改善帕金森氏病的症狀。
然而隨著病程的前進,藥物的有效區間逐漸限縮;受限於口服藥物的使用頻率,難免會有些時段藥效無法覆蓋,因而出現陣發性的「停電」現象,意指因多巴胺濃度不足而導致的動作障礙,如步伐變小、口齒模糊等;此現象需要多巴胺的補充方可緩解。
Apomorphine是速效的多巴胺促效劑,在台已上市20多年,並列為健保給付藥物,不只可以立即改善帕金森氏症的陣發性停電現象,而且能快速由皮下組織吸收,只需約10分鐘就會產生藥效,陸清松強調:「Apomorphine是最強的救火隊,只要打一針,就能恢復正常狀態。」
因此,即便是中後期的病友,亦可經由施打apomorphine維持正常生活,「如果感覺到藥效即將不足,就可以幫自己打一針,可以維持60-90分鐘的效果,滿足工作或是社交的需求。」陸清松表示,皮下注射的操作相當容易,且針頭很細,疼痛感不明顯。此外,對於已經因肌肉退化而出現吞嚥困難的患者,也可於進食前施打apomorphine,方便吞嚥及照護者餵食,避免嗆咳甚至吸入性肺炎。
目前台灣的apomorphine採間歇性的皮下注射,依據病友需求可單日施打多次;國外已有持續性的apomorphine皮下注射,期待能夠儘早順利引進國內,造福需頻繁施打的中後期病友。
健康五正念,心好腦好活力好
圖/張秀禎執行長提醒,除接受正確治療,擁有5個正確觀念,將有助病友開啟多彩人生
「要有3個Lucky Seven,就要有5個正確觀念」,陸教授神經科診所執行長張秀禎強調,除了「正確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外,病友同時需要有「規律的運動」和「良好的睡眠」。張秀禎指出,騎腳踏車等規律運動有助於活化大腦的神經網路,除改善病友的動作及認知功能外,也可促進走路的自動化,而國外研究更是證實,深度睡眠有助清除腦部不正常蛋白質的堆積。
另外一個正確觀念是「均衡的飲食」,並不是鼓勵病人額外補充營養品。張秀禎笑著表示:「過多營養品會增加身體負擔,反而是均衡的補充營養,除了維持體力外,還可減少便秘的風險。」
5個正確觀念,再加上apomorphine神隊友助攻,帕金森病友面對的不再是離群索居的臥床生活,反而可以開啟擁有3個Lucky Seven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