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憂邦克列酸中毒,不敢吃木耳、杏鮑菇?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皆未曾檢出 | 健康遠見
食安

憂邦克列酸中毒,不敢吃木耳、杏鮑菇?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皆未曾檢出

憂邦克列酸中毒,不敢吃木耳、杏鮑菇?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皆未曾檢出 憂邦克列酸中毒,不敢吃木耳、杏鮑菇?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皆未曾檢出。Unsplash by Megumi Nachev

在寶林茶室患者驗出米酵菌酸中毒後,民眾人心惶惶,農業部表示,國產稻米、木耳及純米製成米粉、河粉和粄條等產品未經發酵加工,在正常儲存及烹調下不易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污染而產生邦克列酸(原名米酵菌酸);另外,鳳梨與杏鮑菇檢測之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灣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之紀錄,因此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

近期因寶林茶室米酵菌酸中毒案影響國人攝取米飯、米食製品及木耳等產品的消費信心,連帶衝擊產業,經查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之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

針對外界關心之「唐菖蒲柏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的4種病原型中,只有唐菖蒲柏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發酵椰子和發酵玉米產品,目前在台灣未曾有危害農作物的紀錄。

農業部呼籲,國產稻米、木耳及純米製成米粉、河粉和粄條等產品未經發酵加工,在正常儲存及烹調條件不易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污染而產生米酵菌酸;另外,鳳梨與杏鮑菇檢測之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灣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之紀錄,因此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請安心食用國產優質農產品。

國內未有作物感染此菌紀錄;國外案例多發生於發酵椰子與發酵玉米產品

農試所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個病原型,該菌依據其病原型可分類為唐菖蒲病原型(pv. gladioli)、洋蔥病原型(pv. alliicola)、洋菇病原型(pv. Agaricicola)、椰毒病原型(pv. cocovenenans)等4個病原型。

其中只有「椰毒病原型」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發酵椰子和發酵玉米產品,在該類污染的食材上滋生後產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在台灣未曾有椰毒病原型菌株危害農作物的紀錄。由於本病原型菌株屬於食物傳播性病原菌,在中國、印尼和非洲的莫三比克等國曾被報導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農試所說明,過往國內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危害唐菖蒲、蝴蝶蘭、山蘇、鳳梨及杏鮑菇等作物之紀錄,但並非「椰毒病原型」,並不會產生米酵菌酸,也不會危害人體。

國產稻米新鮮美味,菇類多環控栽培、溼木耳趁鮮享用

農業部農糧署表示,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稻米在收穫後會經過烘乾、碾製、包裝等步驟,從稻穀收穫到包裝成食米過程並沒有經過發酵的步驟,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磬,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另查以米為主成分或純米製成之粿條、米粉等產品夾起來照光不會呈現透明,不經過發酵步驟,製程單純,所含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外包裝標示的成分欄,米原料排在愈前面表示在所有成分中含量愈高。

依據農試所菇類專家表示,要產生米酵菌酸之條件較為嚴苛,除了需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外,需要在特殊之環境條件下發酵,如溫度須控制在22~33°C、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並含脂質之食物中,發酵1~2天才會產生,並非木耳本身就會產生此毒質。

除了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過去並未有造成作物病害紀錄之外,加上國內菇類多數利用環控栽培,且優質農產品皆有通過生產履歷,在食用上具有安全之保障,因此民眾只要選擇有3章1Q的優良農產品,並透過適當保存與調製,不需要擔心會受到污染而所產生米酵菌酸之危害。

台灣國產木耳以鮮銷產品「濕木耳」為主,不需泡水處理,只要用水將進行外部清潔即可,建議消費者可選購濕木耳並趁鮮享用;而針對進口乾木耳,在其泡發過程,建議應多次換水,以避免微生物孳生。

國產鳳梨、菇類和稻米皆有把關!不恐慌、安心食用國產優質農產品

農試所專家強調,國內以往並未在鳳梨、木耳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之報告,同時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造成作物病害之紀錄,籲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請安心食用國產優質農產品。

為確保消費者食用國產農產品安全,農業部積極推動有機、CAS及產銷履歷等相關驗證,加強輔導業者衛生安全管理,建議消費者及餐飲業者可以選購包裝完整、標示清楚、米粒外觀晶瑩剔透並取得驗證之包裝食米、純米製成的米粉、粿條、米穀粉等產品,購買後依產品標示之保存條件於常溫或冷藏儲存,並儘速食用。木耳購買後亦請趁鮮享用,如需冷藏保存,於冷藏前,先將上面的水分充分擦拭乾淨,再密封冷藏,可以保存3~7天,也可以直接冷凍保存。農業部再次強調,國產食材生產過程安全無虞,在正常保存條件下經過烹調,不致受到污染,請大家多選購國產稻米、米食製品及木耳,並用行動支持國產農產品。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轉載自食力網站,原標題為〈【放大恐懼】別恐慌! 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杏鮑菇與木耳皆未曾檢出米酵菌酸〉)

專欄介紹:

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

更多內容請至【食力網站】/【食力粉絲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