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人們學著與病毒共存,逐步回歸正常生活。然而,最近有許多後續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其實對腦部會造成令人驚訝的深遠影響。
雖然體內的病毒不見了,但它所產生的反應和破壞仍然持續存在,因此我認為大家還是不能掉以輕心,仍然要保持勤洗手、常消毒、戴口罩的好習慣。
部分研究指出新冠病毒與血腦屏障有關,恐造成持續性腦損傷
部分研究指出新冠病毒與血腦屏障有關。血腦屏障是我們大腦最後的堡壘,它能夠抵禦血液中有害物質進入腦部,而新冠病毒會去破壞血腦屏障,使得屏障的滲透性變高,因此血液中的有害因子以及發炎因子就能夠較無阻礙的進入大腦,引起持續性的發炎反應。另外也有多篇報導指出說,感染新冠病毒後,腦損傷的生物標記持續存在。
因此,就算病毒消失或呼吸道症狀痊癒,腦部受到的破壞仍然持續進行,而且這些損傷很有可能造成日後認知功能的衰退。
我自身的經驗也能夠驗證這點。在去年五月時我經歷確診,不僅發燒全身痠痛,同時也伴隨著嗅覺喪失等等神經學症狀,轉陰之後,認知功能也不是馬上回歸到正常狀態。
有研究發現:重複感染新冠病毒者,腦霧症狀更為嚴重
可見比起一般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對於腦部的傷害是非常明顯且持續的。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重複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腦霧的症狀更為嚴重。因此不要認為重複感染新冠病毒是無所謂的,其實每一次感染都會造成腦部持續的傷害,長期累積下來就有可能提高失智的風險。
我們周遭隱藏著許多毒害,像是食物中毒、各季節好發的流感病毒等等。近幾年的食安問題,大部分都是因為平時疏於控管,等到問題爆發出來後才去追查疏漏。所以隨時保持戒心,嚴守品管指引,是防止重大意外的不二法門。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該鬆懈對新冠病毒的警戒,因為它會一直存在且不斷變異,雖然毒性減弱,但對腦部的損傷依然不可小覷。
積極防疫、培養自身保護因子,降低腦部發炎反應傷害
所以處於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應該去思考如何避免重複感染,像是在公共場合配戴口罩、勤洗手、噴酒精等習慣應須維持。除此以外,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等也能增加自身的免疫力,萬一不幸染疫了,也不用太過緊張,因為這些充足的保護因子能很快控制腦部的發炎反應,將傷害降到最低程度,失智風險也能下降。
時至今日因為高齡化的關係,台灣的失智人口逐漸在攀升,若再加上新冠病毒這個潛藏的危險因子,恐怕未來失智人口的增長倍率會高出預估,因此我們都應保持警戒,在平時就該維持做好防疫的動作以及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我相信秉持正確的態度能夠預防再感染,讓腦不再受到傷害。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