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35歲,上個月在朋友力邀,參加一個重訓課程,教練很認真指導一些動作,王小姐除練習深蹲外,還做肩推的動作,希望能夠強化肌力和美麗的線條,所以回家後都很勤快練習,二週下來,她覺得右肘部後側有些痠痛,後來在提東西時,上臂後側出現繃緊,讓她不敢彎曲肘部,在骨科門診經過超音波檢查後,醫師發現她的右肘部肱三頭肌肌腱發炎,建議暫時休息,接受物理治療後,不適感明顯改善。
當我們走路時,可以適度擺盪手臂,控制手臂旋轉,就會用到上臂後側的一塊肌肉,即肱三頭肌,它比肱二頭肌更大,主要用來伸直肘部、肩部,幫助手臂推舉、支撐、或拉動重物,還可以協助胸部肌肉群做動作,對日常生活很重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或過度使用,會使肌肉僵硬不適,引起痠痛、腫脹和活動受限。
不只健身、運動族!這些人也可能出現肱三頭肌肌腱炎
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肱三頭肌的肌腱炎,但以30至50歲最多;常見的原因包括舉重選手、重訓、拳擊、棒球投手、擲鐵餅等劇烈運動;長時間固定姿勢的運動,如長途騎自行車、摩托車、農民、建築工、長時間使用電腦、鍵盤的辦公人員,後者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影響肌肉的正常循環所致。近年來重訓課程風行,像王小姐是參加重訓的新手,突然間增加上臂的肱三頭肌受力,也是常見的原因,在門診常會看到這類病人。
圖/肘部肱三頭肌肌腱炎的治療原則,應檢討生活或運動習慣和方式,適當休息,以讓肌腱能夠得到保護。freepik by benzoix
預防、治療肱三頭肌肌腱炎這樣做,輕忽恐釀肌腱退化、斷裂
肘部肱三頭肌肌腱炎的治療原則,應檢討生活或運動習慣和方式,適當休息,以讓肌腱能夠得到保護。尤其針對參加重訓課程的新手,應適當學習正確姿勢,再慢慢循序漸進增加重量,不可躁進;尤其要做暖身操,伸展全身,肩膀、背部、胸部和腿部等,才能進入正課;即使有教練陪同,還應即時回報身體的情況,以避免運動傷害。
其次,穿戴合適的護具,肱三頭肌是一長條的肌肉,建議可選用長型的護肘,可以保護得更好,讓肌肉的活動更協調。若是症狀持續存在,必要時可使用止痛藥、物理治療如冷敷、超音波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局部注射藥物、震波和肱三頭肌的肌能系貼布療法,都是目前常被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但應配合醫師建議使用。
許多病人的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都起因於生活或工作的不當習慣,或休息不足,若未能從此基本做起,許多高貴的治療也無法發揮100%的效果。有些病人並未完全配合保守治療,不但一邊工作,還繼續一邊訓練,結果使治療效果不佳,若超過6個月仍然未痊癒時,可能成為肱三頭肌的慢性肌腱炎,有時會發生肌腱退化,甚至於斷裂,此時則須考量手術,這是臨床上不樂見的結果。
完成手術後,需要配合更多的康復計畫,包括護具固定、肌力訓練、關節動範圍訓練、強化協調性、調整運動姿勢和習慣,所以及早預防比較合適。
謹記,要有適當的休息、營養、保護和運動,才能維持肌腱的健康。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