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53歲,平時有登山的嗜好,但最近三個月來,常感到兩側膝部疼痛,且在早晨起床時更明顯,在就醫後,被診斷為膝部骨關節炎,但疼痛症狀並未因為服用藥物而改善,讓他生活和工作都相當困擾。
除了止痛藥外,張先生也從電視媒體上得知許多資訊,也購買服用,期以促進關節健康。但症狀未明顯改善,後來就醫後參加一個關節炎照護方案後,經指導進行全面改造,進行肌力增強運動,且改善關節靈活度,並配合飲食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關節負擔。
張先生也從方案指導中學到當責的觀念,明白自己也應得到關節疼痛的保健知識,能夠在關節不適時,即適當休息,且使用護膝保護,自行應用熱敷和冷敷緩解疼痛症。因為症狀日有起色,讓張先生重拾生活的樂趣,情緒逐漸穩定,張先生會定期回診,接受治療計劃的檢討和調整,目前關節炎症狀消失,且在合適的時機,可以恢復登山的活動。
不完全依賴藥物和醫師治療,改善自身生活型式更關鍵
像張先生這樣的例子,不再完全依賴藥物和醫師的治療,而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自身健康的照護,自身負起一部分責任,改善生活型式,適當從事運動和控制體重;且攝食適當飲食和營養,乃是目前最合適且效果最好的照護模式,不但可改善病情,也可減輕醫療負擔,這是現代醫療照護模式改革中,最樂見的進步。
圖/想改善膝關節炎不適,不妨先從進行肌力增強運動、改善關節靈活度,配合飲食調整減輕體重,降低關節負擔做起。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傳統的關節炎醫療模式由醫院系統主導著病人的治療,病人到醫療院所後,接受檢查後,得到診斷。然後大部分會接受藥物治療,而後如果病情未見改善,可能會更換藥物,或接受其他治療,如手術等,若病情穩定,有些病人可能會接受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這種方式的確讓許多病人的症狀改善,但卻有些病人未能完全痊癒;顯示可能需要及時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保健,才能成功。
但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和費用不斷增加,特別是像關節炎這種數量龐大的慢性病,傳統醫療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需求,謀求現代照護模式,縮小醫院系統主導的照護範圍,將醫療系統和專業團隊的照護,推廣到社區和病患本身,共同合作施行照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病人學習自我照護,是現代醫療模式改革最樂見的進步
在現代化的照護模式中,必須要讓病人學習自我照護所需的知識、技能和信心,並積極參與,與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合作管理自身的健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國家已逐漸推廣此類型的醫療模式,包括歐美國家等,都有類似的照護模式,強調以病人為基礎,進行合作模式,也提升病人對自身健康的重視,主動學習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並承擔一部分照護自我健康的責任。
但是這種模式能否完全成功,一大部分還是取決於病人的意願,積極的病人會設法取得保健知識、技能、充滿信心,不但得到健康,改善生活品質,也重拾生活的樂趣。但是有些病人只想依賴醫師,若是病人的健康知識較少,學習意願低,這種照護模式可能無法充分發揮效果,例如,年老獨居的年長者、多種合併疾病、健康意識低的族群,此時可能需探討其個別需求,開發一種考量個別健康素養的支援性自我管理模式,才能達成目標。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