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別小看3C產品對孩子影響!不想3C育兒,又難禁止孩子接觸螢幕該怎麼辦? | 健康遠見
教養

別小看3C產品對孩子影響!不想3C育兒,又難禁止孩子接觸螢幕該怎麼辦?

別小看3C產品對孩子影響!不想3C育兒,又難禁止孩子接觸螢幕該怎麼辦? 別小看3C產品對孩子影響!不想3C育兒,又難禁止孩子接觸螢幕該怎麼辦?photoAC by minaa_key

現今3C育兒日益普遍,許多父母貪圖方便,在孩子年幼時就讓他們接觸螢幕,例如看影片或玩遊戲,自己就能趁機休息或處理事情。然而,依賴電子保母的教養方式恐對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

以往文獻證實,接觸螢幕如手機、平板與電視等的時間過長對孩子有害和以下問題的發生有密切關聯,家長應謹慎看待

3C對兒童的4大負面影響

發展落後:

當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越長,未來言語溝通、問題解決與社交互動等能力出現遲緩的風險就愈高另外,容易有過衝動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的表現,不利課業學習與融入團體。

體重超標:

看螢幕的時間過長代表孩子久坐不動,長期下來會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一項針對多國3千餘名兒童的追蹤性研究指出,每多看1小時螢幕,體重超重或肥胖的風險就會增加16%

睡眠失調:

長時間暴露在螢幕藍光下會導致大腦松果腺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此舉除會影響生理時鐘,干擾睡眠周期外,也應該物質具抑制性腺荷爾蒙活動的作用,產出不足就會誘發性早熟

情緒障礙:

研究發現,每天在螢幕前花費7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兒童,往後得憂鬱症或焦慮症的可能性為使用1小時者的2倍多頻繁接觸螢幕的孩子,無論是自制力或情緒穩定度都傾向較差。

禁止孩子接觸螢幕並不實際,但為防止3C產品帶來上述後遺症,開放程度可依年紀做調整。柯俊銘提供圖/禁止孩子接觸螢幕並不實際,但為防止3C產品帶來上述後遺症,開放程度可依年紀做調整。柯俊銘提供

孩子使用3C產品年紀、時間多長才恰當?美國兒科醫學會這樣建議

禁止孩子接觸螢幕並不實際,但為防止帶來上述後遺症,開放程度可依年紀做調整,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的看法可供參考:

18個月以下:除和成人視訊聊天外,不鼓勵觀看螢幕。
18至24個月:可在成人陪伴下,有限地觀看高品質的兒童節目。
2至5歲:每天觀看螢幕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而內容要事先篩選,且家長應儘可能在旁說明。
5歲及以上:每天的螢幕時間和觀賞內容應設限,家長最好要能參與。灌輸孩子網路安全的觀念,教導在網路上要要懂得尊重他人。

5招管理孩子的螢幕時間

約法三章

具體說明何時、何地與什麼條件下如完成功課、洗完澡等方能接觸螢幕,確保孩子知道違反規定會遭遇的後果一旦建立契約要確實執行,其他照顧者(如祖父母)也應配合

以身作則

當家長本身都無法節制,卻一味要求孩子遵守,恐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矛盾中。審視個人的螢幕使用狀況,若非必要,還是多陪孩子如遊戲聊天較實在。

善用工具

活用科技產品,協助孩子在螢幕接觸上從「他律」利走向「自律」。透過特定軟體可過濾觀看的內容,或限制瀏覽的時間。有興趣可連線至iWIN網路防護機構網站,下載所需App。

培養嗜好

要避免孩子生活樂趣只能透過接觸螢幕,平常就要帶領他們發展多樣化且在真實世界進行的休閒活動,但不宜附帶功利目的,否則獲得的趣味就會降低,像是桌遊、露營都很不錯。

持續追蹤

隨時注意孩子在看什麼或玩什麼,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進了解其從中的收穫或心得。當孩子開始對社群軟體感到興趣,可以一起使用,彼此加為好友,並提醒隱私的重要性。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3C雖給人帶來便利與快樂,但過於沉迷反會招來麻煩。孩子的許多特性,如果又碰上後天失調的環境,往往易成為受害者,所以有賴家長平時的循循善誘,必要時可徵詢心理衛生專業的意見,相信有助在給與不給間找到平衡。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