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路上野菇別亂採!預防誤食中毒,一文帶你認識台灣常見野菇 | 健康遠見
食安

路上野菇別亂採!預防誤食中毒,一文帶你認識台灣常見野菇

路上野菇別亂採!預防誤食中毒,一文帶你認識台灣常見野菇 路上野菇別亂採!預防誤食中毒,一文帶你認識台灣常見野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by Manuel Barroso Parejo

編按:路邊野菇不要採!下過雨後,山間、草地常會長出各式各樣的野生菇類。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並不是所有的有毒菇類都很鮮豔,事實上某些具毒性的野菇,外觀與可食用菇類十分相似。且多數導致中毒的菇類,毒素並不能透過加熱、冷凍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建議大家別任意採摘、煮食。

台灣屬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最適合蕈菇類生長。一陣大雨後,山間、草地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雖然會讓人忍不住想摘下煮食,卻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近年來更已傳出多起食品中毒事件。

食藥署說明,台灣常被誤食的野生毒菇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及「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菇類似,卻與一般認知有毒菇類都很鮮豔的認知大相逕庭。

2種常見野生毒菇的生長期與外型

主要生長的春季到夏季的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常見於低海拔農地、草地或林地,屬於中大型菇類,菌蓋寬度可達5~20 公分呈半球形,高度可達10~20公分,菌褶部位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時逐步轉為黃綠色而得名「綠褶菇」。

因整體外觀型態與可供食用之白色雨傘菇(Marolepiota procera)及雞肉絲菇(Macrolepiota albuminosa)相當接近,故民眾常誤以為是無毒菇類而誤食,是最常見毒菇誤食之種類。

另一種為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主要生長於春季及秋季,常見於低海拔之農地、草地或林地,菌蓋寬度可達3~8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狀,中央略凹呈現暗褐色至灰紅色,高度約5.5~11公分,整體尺寸比綠褶菇略小,屬中型菇類,與一般常見食用香菇類似,也是常被誤食的品種之一。

綠褶菇v.s雞肉絲菇差異


綠褶菇
(不可食用)

雞肉絲菇
(可食用)

菌傘
菌傘中央無凸起,常佈有褐色塊狀鱗片
菌傘中央有一堅硬凸起(肚臍凸),無褐色塊狀鱗片
菌褶
菌褶一開始為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
通常為白色
假根
無假根
有延伸至底下白蟻窩的假根
菌柄
菌柄上有菌環
無菌環


認識綠褶菇
綠褶菇在台灣平原地區廣泛分布,型株和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惟綠褶菇全株有毒,兩者在野外不容易分別,民眾誤食機率大,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 臨床症狀:誤食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
中毒原因:常被誤認為是雞肉絲菇,而被民眾誤採誤食。

圖解綠褶菇v.s雞肉絲菇差異,一次分清楚。取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圖/圖解綠褶菇v.s雞肉絲菇差異,一次分清楚。取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中毒後,產生腸胃炎型症狀

上述兩種菇類誤食後,皆以腸胃炎型中毒症狀為主,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或脫水等症狀,其中,綠褶菇毒性較高,誤食後約1~3小時便會出現中毒症狀,而布雷白環蘑則較晚,約3~7小時出現中毒症狀。

食藥署叮嚀,誤食不明菇類後如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妥善保存剩餘食物檢體或拍照記錄,以利後續診斷和治療。

食藥署也提醒,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邊遇到野生菇類千萬不可隨意摘採或食用,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

(本文轉載自2024.04.26「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71期,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