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是吃出來的!你也經常習慣空腹吃大餐嗎?醫師在臨床上就觀察到,隨著疫情解封,大家外食機率大增,加上各種節慶聚餐接連報到,許多人腹痛送急診後,才發現原來是膽結石、膽囊炎惹禍,而細究發生主因大多都與患者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目錄
為什麼會有膽結石?
膽結石症狀有哪些?
膽結石飲食調理怎麼做?
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膽結石手術方式有哪些?
為什麼有膽結石?形成原因為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指出,造成膽結石的成因有很多,與種族、性別(女性發生率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患者、腸道手術後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但最主要成因仍在於不當的飲食習慣。
黃郁創解釋,根據解剖位置,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會製造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則位在膽管旁可儲存膽汁。就如同位在長江旁的洞庭湖一樣,可調節長江水量(雨季吸水儲存,旱季則出水);當我們進食時,膽囊就會開始收縮,將儲存的膽汁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預防、改善膽結石飲食怎麼調理?
但如果民眾喜好常食用高脂肪類食物,膽囊就必須不斷重複儲存、收縮的動作,進而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度飽和,就會形成膽砂、膽石。另一種不良飲食習慣,則是台語俗稱的「大小頓(大小餐)」,空腹很久後去吃大餐,例如:吃到飽;膽囊在長久未受刺激下,使膽汁長時間停留在膽囊中,水分不斷被吸收,也會造成膽汁過度濃縮而過飽和,而形成膽砂、慢慢變大就變成膽結石。
吃完飯就肚子痛,小心膽結石症狀
如果膽囊裡,剛好有結石,膽囊急劇收縮時,可能會出現右上腹脹痛、抽痛,有時會傳達到胃部或後背部,甚至會出現嘔吐、半夜痛醒等不適症狀,而需要掛急診。因此,要避免膽結石,一定要避免高卡路里、高油的食物,還要三餐定時定量。
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怎麼治療?
膽結石的患者若無膽囊炎症狀,不一定要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至於膽結石溶解藥物(Chenodeoxycholic acid),療效對東方人並不一定,使用上較有爭議。
膽結石手術方式有哪些?差異是?
膽結石的患者若有膽囊炎症狀(如:上腹痛、噁心、黃疸、發燒、畏寒),就需積極治療,合用抗生素及手術。手術主要分成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而用來對付腎臟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ESWL)已被證實成功率低,負作用大,鮮少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