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平時從事什麼工作呢?過去我們總愛開玩笑地說,最理想的「頭路」是「事少、錢多、離家近」,輕鬆不用動腦最好,但如果真的這樣,躺著就有錢賺,未必是一件好事,似乎對「頭殼」有害。
一份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神經學》(Neurology)的報告指出,長期從事缺乏挑戰性、重複性高,也就是單調、無聊,不需大量腦力投入的工作,恐增未來失智纏身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服務於挪威奧斯陸(Oslo)大學附設醫院的老年醫學專家翠妮•霍爾特•艾德溫(Trine Holt Edwin)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的公衛學者合作,針對 7 千多位挪威民眾進行長達數十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不同工作類型(註:共計 305 種職業)和晚年心智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調查所有人起初都需接受常規任務強度評估
所有人起初都需接受常規任務強度(註:簡稱RTI,當分數愈高,意即所屬職業類別愈不需複雜的思考)評估,參考項目如下:
常規手工任務:
需要速度和控制設備,且涉及重複性的動作。
常規認知任務:
要求重複性任務的精確度,像是記帳、歸檔。
非常規分析任務:
涉及資訊分析、推理和向他人解釋。
非常規人際關係任務:
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激勵、指導他人。
非常規認知任務:
需連結知識,發揮創意,如電腦程式設計。
圖/工作的認知需求較少也不用緊張,可透過多參與能健腦的活動,如運動、打牌、下棋、玩拼圖等來補強,延緩大腦退化避免失智。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最高常規任務強度組出現輕度認知障礙機率高出66%,失智機率高出37%
接著依照職業認知需求程度分為「最高常規任務強度」、「中高常規任務強度」、「中低常規任務強度」、「最低常規任務強度」等 4 組,並在 70 歲以後完成標準化的檢測,藉以判斷有無失智等問題。
統計發現,在「最高常規任務強度組」中有 42 %被診斷有輕度認知障礙(註:簡稱MCI,其係以記憶等認知能力顯著下降為特徵的疾病,衰退程度超出正常老化,患者發展為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很高),而「最低常規任務強度組」中卻只有 27 %。
在排除年齡、性別、教育、收入與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干擾後,數據顯示和「最低常規任務強度組」相比,「最高常規任務強度組」老來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機率高出 66 %,失智的機率則高出 37 %。另外,受教育年數較長也能抵銷部分重複性工作造成的影響。比方說,有上大學讀書約可減少 60 %重複性工作帶來的健康風險。
研究者:大腦和肌肉一樣是「用進廢退」,愈鍛鍊愈管用
研究者表示,大腦和肌肉一樣是「用進廢退」,也就是愈鍛鍊會愈管用。當從事的職業常需動腦,無形中能提高認知儲備(註:又叫大腦韌性,指大腦即興發揮、避開阻撓完成任務的障礙之能力),有益預防失智。
然而,工作的認知需求較少也不用緊張,可透過繼續教育、學習新技能或多參與能健腦的活動,如運動、閱讀、打牌、下棋、玩拼圖、參觀博物館等來補強,亦能延緩大腦退化避免失智。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