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髖部痠痛、髖部局部痠痛無力,髖關節一動就出現彈響聲?可能是「髖關節彈響症候群」作祟!一文看懂彈響髖症候群是什麼、導致彈響髖的原因,以及彈響髖治療方式。
李小姐,21歲,是大學的熱舞社幹部,她從小開始左側髖關節會出現彈響聲,但並無大礙,她的父母安排她參加舞蹈課程,從國中、高中到大學,都參加許多演出和舞蹈比賽,她對舞蹈十分熱愛,加入社團之後,更常常撥出時間排練演出,而且又指導一些新生,頗得人緣。
今年度她成為重要幹部,負責新社員的訓練和舞蹈排演,而且她本身也想挑戰更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加上大三功課較重,常常都忙得不可開交;在一次排練中發生扭傷,讓她覺得左側髖部痠痛,尤其單腳站立和彎曲髖部時,症狀更明顯,左側髖關節的彈響聲更大,而且扭傷後無法蹲下,妨礙做高難度的舞蹈表演。
就診時,黃小姐的左側髖部局部痠痛無力,讓她用手護著左髖部,不太敢走動或彎曲髖部,經詢問病史、身體檢查和影像檢查後,醫師評估為左側外側髖關節彈響症候群,俗稱彈響髖,經建議短時間休息,處方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目前康復中。
圖/21歲的李小姐是大學的熱舞社幹部,她從小開始左側髖關節會出現彈響聲。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引起彈響髖原因有哪些?大部分與髂脛束症候群有關
引起彈響髖的原因很多,其中大部分與髂脛束症候群有關。髂脛束是臀大肌和闊張筋膜肌所形成的帶狀肌腱,當髂脛束或臀大肌附著處發炎增厚時,會磨擦到股骨大轉子,有些病人會出現彈響聲,俗稱彈響髖。
通常在彎曲髖關節蹲下時,髂脛束會滑動越過大轉子到其前側,增加磨擦力,引起痠痛,出現彈響聲,且有彈跳的感覺,從蹲姿起立、做髖部的內收或內旋動作時,也可能引起彈響聲。有時病人減慢動作的速度時,彈響聲會消失。
通常彈響髖病人並不會出現痠痛症狀,但會出現彈跳或響時,會讓病人警覺,因而會自我限制活動,以免引起痠痛,因此病人的症狀常常會時有時無,且會維持一段時間,等忍耐不住時,才會就診。
臨床彈響髖風險因子多,恐互相影響增加彈響髖程度
臨床上引發彈響髖的風險因子很多,主要是髖部的結構異常,如髖臼外旋等;女性比男性常見;經常從事髖部劇烈運動或運動姿勢不當者,例如在做跨欄動作需做髖部大角度重覆屈曲和轉動的動作;其他好發族群包括採蹲姿工作者、舞者、慢跑、騎自行車、田徑選手等。
其中,尤其是肌力不平衡的情況,會影響髖部的穩定度,造成異常磨損和痠痛,常見於髖部退化的年長者,雖然年長者可能具有多種因子,但臨床上彈響髖病人主要為年輕而活動量大的人,如運動員和年輕成年人。臨床上可能會同時具有多種風險因子,互相影響而增加彈響髖的程度。
圖/彈響髖好發族群包括:採蹲姿工作者、舞者、慢跑、騎自行車、田徑選手等。Pexels by Ivan Samkov
彈響髖物理治療有幫助,但康復速度和成果因人而異
針對此類痠痛的治療,主要建議保守方式來改善症狀,經過適當治療和物理治療後,病人大都可改善症狀,但康復速度和成果因人而異。包括休息、避免引起彈響髖的動作;物理治療改善肌力平衡、強化結構和髖部穩定性、拉展髂脛束、使用止痛藥減輕發炎和痠痛,注射類固醇到轉子滑囊中,都具有一定的療效。
若治療一段時間仍未改善者,可諮詢醫師討論手術,清除損傷組織和修補髖關節唇、鬆解髖部的髂脛束,以減輕痠痛和彈響聲。通常手術具有短期正面效果,可消除彈響聲和減輕痠痛、減少保守治療次數,但應考量疾病的嚴重程度,適當選用合適的治療,手術後仍應配合理治療,使肌腱早日康復。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