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4節氣「芒種」到來,也預告著天氣將逐漸炎熱起來、降雨量日漸增多,氣候轉向高溫潮濕。若此時人體未適度祛濕,便容易導致濕邪入侵,出現打嗝、放屁頻繁、大便濕黏、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加重…等胃腸症狀;嚴重更可能因胃腸氣血不暢而影響全身氣機,導致頭暈/頭昏腦脹、倦怠懶言、四肢痠軟無力等情況發生。因此,如何從飲食健脾祛濕、消積化濁非常重要!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24節氣進入「芒種」,這時台灣各地氣溫將顯著升高、降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芒種是一個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這個時節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芒種節氣後迎端午,除了吃粽子飲雄黃酒還有這些習俗
且為了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也會插起艾草、菖浦或柳枝、榕枝,張貼黃紙紅字的「午時聯」,佩帶香包、小兒戴長命縷,吃粽子、飲雄黃酒,中午以苦草水淨身。
農村更有一種「送蚊」習俗,便是在端午午後,燃燒一把稻草,迅速在屋內各個角落薰一薰,然後跑到野外,連同紙錢一起丟在道旁,民間習俗認為如此就可以將蚊蟲驅趕出家門。
芒種晝長夜短:宜晚睡早起、適度午睡小憩,緩解疲勞
俗話説:「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芒種時節,氣溫還會有變冷的時候,因此還要注意保暖,以免受涼。此外,芒種因為晝長夜短,容易晚睡早起,為保持充足睡眠,因此中午小憩一會兒緩解疲勞是有必要的。
圖/芒種期間,天氣逐漸炎,熱情緒容易浮動焦躁,建議可適當多吃一點苦味食物來降心火。photoAC by r***************m
芒種吃什麼?巧吃苦瓜、芥蘭等苦味食物有助清熱祛濕
芒種期間,天氣炎熱、降雨量多,天氣高溫潮濕。為了修養身心,日常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可多吃有助補水的食物,例如:小黃瓜、胡瓜、芹菜、番茄、秋葵、白木耳等,並避免食用油炸類食品。
至於因天氣逐漸炎熱,而引起的陽氣盛、心火旺,情緒容易浮動焦躁等症狀,則建議可適當多吃一點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心、芥蘭、蕎麥、生菜等食物來清熱祛濕。加上此時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導致耗氣傷津,因此日常飲食宜多吃些有助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另外,因芒種氣候以濕熱為主要特徵,一旦濕熱之邪侵犯人體,脾胃虛弱者,尤其是老人、小孩則容易出現食慾不振、便溏腹瀉、消化道不適、四肢困倦、萎靡不振等症狀,建議可以適度補充排濕氣食物,強健身體。
特別是,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導致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容易有不同程度地硬化,故飲食上宜以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健脾祛濕,以及降壓降脂的食品。此外,盛夏炎熱,在烹飪時亦建議減少使用熱性調味料(如八角、茴香、桂皮、花椒等),從而減少便秘、痔瘡、口角炎、咽炎、頭暈、熱痱、中暑等症狀。
圖/如果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3秒後放開,皮膚陷下一個小凹洞過陣子才浮起來,恐代表身體有水腫情況。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有這些症狀恐是濕邪入侵,蓮子芡實荷葉粥排體內濕氣
康涵菁表示,現代人運動的頻率少,加上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邪。
兩頰或眼下胞浮腫、小腿水腫皮膚壓下去凹陷回不來
我們可以自行檢視早上起來發現自己是否有:兩頰或眼下胞浮腫;以及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 3 秒後放開,皮膚陷下一個小凹洞,過一陣子才浮起來的情形。
經前水腫疲倦、頭暈疲倦、四肢無力、腸胃炎拉肚子
抑或是,芒種時節月經前容易水腫、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暈/頭腦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四肢沉重無力。排泄部分,出現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黏黏的難沖掉,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的情況。
女性分泌物變多且易感染、異味搔癢,皮膚反覆濕疹
以及女生分泌物多、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或是照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舌頭上鋪了一層厚厚的舌苔、皮膚經常反覆濕疹、搔癢、時常起紅疹、水泡,雨天加重…,這些症狀和身體毛病都會在芒種時節特別明顯,除了多運動,多吃有助人體排濕氣的食物,例如:紅豆、薏米、山藥、茯苓、蓮子…等也有幫助。
蓮子芡實荷葉粥
材料:蓮子、芡實各30公克,鮮荷葉3張、糯米50公克,豬肉50公克。
作法:將芡實去殼、荷葉剪塊、蓮子去心後備用,將上述藥材洗淨瀝乾後與淘洗瀝乾好的糯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淹過食材,以小火熬煮成粥,放涼,加入適量鹽巴調味後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