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2024年短短5個月以來,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引起致死率高的「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人數為去年同期2.8倍。讓不少近期計畫前往日本旅遊的國人憂心忡忡,究竟日本食人菌疫情真的這麼可怕嗎?該怎麼預防?一起來看看旅日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怎麼說。
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強調,別搞混日本的A型鏈球菌疫情,與它引發的「重症型態」,也就是「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並總結最簡單的結論,「不用取消你的日本行,如果真的很擔心,請在旅行中恢復新冠疫情中的習慣:勤洗手,戴口罩。」
A型鏈球菌是常見細菌,「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較少見
林氏璧解釋,鏈球菌有多種類型,而A型鏈球菌僅是其中一種,又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β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這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細菌,除感染喉嚨引起咽喉炎外,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常見於全年齡層的皮膚感染(比方說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猩紅熱等等,少數也會見到侵襲性的比較深處的感染。
根據2010年的一篇文獻,全球每年約發生7億例A型鏈球菌感染(GAS感染);這些感染的總死亡率為0.1%,大概超過65萬例是嚴重的侵襲性病例,而在這些侵襲性病例中,死亡率可以達到25%(這當然包括了較少見的STSS)。
林氏璧說明,在極少數情況下,A型鏈球菌會在感染後變得嚴重並發展為 STSS,使患者突然出現高燒、四肢腫脹/疼痛等症狀,幾十小時內更可出現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狀態。許多患者都是老年人,死亡率在30%到50%之間,因為它可能導致四肢肌肉壞死,也被稱為「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
A型鏈球菌是食人菌,還是噬肉菌?醫師解答翻譯差異
林氏璧表示,出現在日本新聞的日文「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是從英文的flesh-eating bacteria翻譯而來的。但其實英文上主要是把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肌膜炎)俗稱flesh-eating disease,而可以造成necrotizing fasciitis的細菌有很多,都可稱做flesh-eating bacteria。
當然A型鏈球菌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菌種沒錯,我們台灣一般是翻為噬肉菌。由於這次媒體是由日文新聞直接翻譯過來,才會變成食人菌,但其實是一樣的東西,其個人建議若以細菌造成的症狀來看,應該稱為噬肉菌比較正確。
圖/民眾很難從症狀表現,來區分病毒或細菌的咽喉炎。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hotoAC
都會喉嚨痛、喉嚨發炎,病毒或細菌咽喉炎難從症狀區分
林氏璧說明,喉嚨痛、喉嚨發炎等咽喉炎症狀,絕大多數都是各式病毒造成(包括新冠病毒COVID-19),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少數是細菌,且大多都是這隻A型鏈球菌造成,這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CDC)資料,兒童出現喉嚨痛、喉嚨發炎症狀,大約有30%是因感染A型鏈球菌引起,而成人則大概僅有10%,當然這是長時間的平均值,在大流行時比例會上升。
最重要的是,民眾很難從症狀表現,來區分病毒或細菌的咽喉炎。一般來說,A型鏈球菌有2至5日的潛伏期,臨床上除了喉嚨痛外常會伴隨發燒,但不會有鼻塞、流鼻水或是其它的症狀,但林氏璧也強調,這只是通則,還是要進一步做檢查才知道。
A型鏈球菌咽喉炎須使用抗生素治療,24-48小時症狀緩解
至於治療方式上,A型鏈球菌咽喉炎是需要抗生素治療的!大多數病人在治療24至48小時後即會退燒,症狀也有很大的緩解。建議一旦給抗生素需要完成一整個療程吃好吃滿,因為如果不除惡務盡,有可能後續會發生一些稀有的併發症,包括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腎絲球腎炎等。
林氏璧提到,最近我們常提到的肺炎鏈球菌也是鏈球菌,但兩者別搞混了。肺炎鏈球菌以造成呼吸道感染為主,抗藥性非常嚴重,但有研發出非常有效的疫苗對付。而A型鏈球菌,則很神奇的到目前為止對抗生素沒有太大抗藥性的問題,連亞歷山大•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最早發現的青黴素—盤尼西林都還是可以有效地對付它;不過A型鏈球菌是沒有疫苗可打的,民眾一輩子都可能一直重複感染。
圖/A型鏈球菌是藉由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所以在預防上很簡單,就是老生常談的「勤洗手、戴口罩」。photoAC by Mandam
A型鏈球菌預防 2 招效果好,身體有傷口要及早消毒
A型鏈球菌是藉由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所以在預防上很簡單,就是老生常談的「勤洗手、戴口罩」。林氏璧也提醒,日本近日新冠肺炎也蠢蠢欲動,建議旅客進出公共場所還是乖乖戴上口罩、勤乾洗手好!
另外,據日媒報導,東京女子醫大感染科教授菊池賢表示,「A型鏈球菌患者一開始可能在手腳上有小傷口(像香港腳或皮膚乾裂),後續造成細菌感染;及時治療手腳上的傷口,就能起到預防作用。如果傷口的紅腫熱痛在2-3小時內迅速擴散,請立即叫救護車。」因此,民眾如果身體有傷口,要及早消毒處理好傷口,以免後續有細菌感染。
林氏璧強調:出國旅行務必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最後,林氏璧也強調,去每個國家旅遊,都有其各式各樣的風險,在新冠疫情後的年代尤其如此。新冠病毒沒有消失,還在不斷突變,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還是有可能在旅遊中不慎染病,甚至演變到重症。
大家對於旅途中可能的狀況都要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何預防,還有沙盤推演才是外出旅遊保平安的關鍵,不是任何人說可以去就可以去。更不可能因此去日本就一定不會遇到麻疹、臭蟲、新冠肺炎、A型鏈球菌重症;了解自身風險高低、知道遇到突發事件要怎麼處理、該保的保險要保,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最重要。
參考資料:
1. 讀賣新聞報導:致死率3割以上「人食いバクテリア」劇症型溶連菌が拡大、感染者は過去最多…手足の傷は治療を
(As of Mar 2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