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六月,我兒子和媳婦都會出國工作好幾趟,一趟就是兩、三個禮拜。這時我與太太便會一肩擔起照顧孫子的責任。孫子目前兩歲半,正處於語言大爆發的階段,記得去年這個時候他還僅會說二、三個單字的詞彙,現在居然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每天使用的詞彙還不斷的在增加,讓我見識到小孩語言發展時期的學習能力是相當驚人的。
經過將近兩個月的相處,我發現可以透過與孫子對話,不但可以促進他腦部的發育,也可以活化我的腦部,防止認知退化。從此以後,我愈來愈享受與孫子對話,而且感覺腦筋愈來愈靈光。首先,他正處於「十萬個為什麼」的年紀,無論什麼話題都會問為什麼,而我就得回答:
「為什麼小鳥會飛?」
「因為牠有翅膀呀!」
「為什麼牠有翅膀?」
「因為牠出生就有了!」
「為什麼牠出生就有了?」
圖/我發現透過與孫子對話,不但可以促進他腦部的發育,也可以活化我的腦部,防止認知退化。Pexels by RODNAE Productions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問題,你可以這樣回答…
一旦啟動了開關,就會陷入問題的循環中,通常我被問3~4個為什麼後,就回答不下去了。我想這是源於大人的固定思考模式,當遇到「為什麼」時,總認為應該要提供正確答案,所以就固定以「因為」來回答「為什麼」。
但用這樣的方式,往往回答幾次之後,就很難解釋下去了。後來我摸索出另一套對話方式,以「這樣就可以」來回答「為什麼」:
「為什麼小鳥會飛?」
「這樣就可以去找食物呀!」
「為什麼要找食物?」
「這樣就可以餵牠的小孩呀!」
「為什麼要餵牠的小孩?」
「這樣牠的小孩就可以長大呀!」
「為什麼小孩要長大?」
「這樣小孩就可以作爸爸媽媽照顧自己的小孩呀!」
將對話衍生成故事,滿足孩子好奇心、建立因果概念
透過這樣的概念轉換,將整個對話衍生成一個故事,這樣不僅滿足孫子的好奇心,並且幫助他建立因果概念,同時也能訓練自己開放性思考以及認知彈性的能力,如此改變之後,我就再也不害怕孫子一直問「為什麼」了。
此外,我也會和孫子進行答案接龍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根據一個問題,兩人輪流回答。舉例來說,如果問「誰會來抓小孩?」,我們就要輪流說出一種會抓小孩的動物或人,像是老虎、大野狼、獅子、猩猩、巫婆、外星人、恐龍、機器人等等。
透過這樣的接龍遊戲,一方面能夠訓練孫子的語意認知及記憶,增加詞彙量,另一方面我也能訓練到思考流暢度的認知功能。
圖/對話所帶來的刺激更全面,能幫助孩子的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得更好。Pexels by RODNAE Productions
講故事書不一定要按部就班逐句唸,看圖說故事更有趣
最後一個發現則是關於講故事書。我發現其實我不一定要照著故事書所寫的內容逐句地唸,而是可以根據圖片自行衍生出小故事,然後再帶回故事中,這麼做更能讓孫子每次聽故事都覺得有意思,並帶來更多的對話。
以前,孫子喜歡看電視或影片,我們並沒有太限制他。這種情況在現代家庭中也極為常見,大部分家長也是讓孩子花大量時間盯著螢幕,儘管這樣也可以學習到東西,但因為缺少了互動,對腦的刺激還是不夠全面。然而,當我與孫子開始這樣的對話之後,我發現他變得不大喜歡看電視或影片了,反而更喜歡與我對話。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轉變,因為對話所帶來的刺激更全面,能幫助孩子的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得更好,同時大人也能得到一些認知功能的訓練。因此,我認為帶孫子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份促進爺孫健康的動腦活動。
另外,這次經驗也讓我想起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他曾提到在他小時候,他父親會常常讓他坐在他的腿上,一起看百科全書。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父母的陪伴不僅有助於孩子吸收知識,讓孩子有更豐富的想像力,也能夠通過互動,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