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好萊塢各種關於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電影裡,有3部電影真真切切描述了失智症、憂鬱症、(吸毒/毒品)藥物成癮患者的真實狀況;而且完全被心理醫師們一致認同,這些電影展現了患者在日常生活問題的苦悶,還有苦樂參半卻令人揪心的現實。這些電影不只是你我都必看的清單,它也能幫助一些被心理疾病困擾的患者和家屬、朋友,一個更理解自我和調適的管道。
很多時候,人們真的沒辦法瞭解心理疾病的痛苦,但在心理醫師認證的這3部電影裡,有著最深刻的真相。
一直以來,電影就有種扣人心弦的魔力,透過不同的劇本、演員的演技和超乎想像的故事脈絡,它總是能在鏡頭語言的呈現和剪接鋪陳的效果裡,綻放獨一無二的韻味。
電影的題材百百種,有些充滿娛樂、歡笑和感動;有些有著發人深省的意義,令觀眾有種醍醐灌頂的豁然開朗;還有基於真實事件的改編,以最深刻的角度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教訓;而有些更是導演和編劇的親身經歷,也唯有身處過那段刻骨銘心的際遇,才能誕生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澎湃。
有時候,你我還能透過電影,去認識從未理解過的心理疾病和苦痛。
《Psychology Today》報導,在心理醫師的角度裡,有些患者偶爾會希望透過電影,去理解不同心理健康所產生的現實和衝擊,但往往在看完電影後,卻充滿了更多的失望和沮喪——它也許扭曲了現實,為了劇情而誤解了真實的情況。
然而,在好萊塢各種關於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電影裡,有3部電影真真切切描述了患者的真實狀況,而且完全被心理醫師們一致認同,這些電影除了出色的製作和敘事之外,還演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衝擊,像是日常問題的苦悶,還有苦樂參半卻令人揪心的現實。
這些電影不只是你我都必看的清單,它也能幫助一些被心理疾病困擾的患者和家屬、朋友,一個更理解自我和調適的管道。
註:本文無雷,可放心閱讀
1、《父親》(The Father)(失智症)
圖/《父親》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他也奪下當年的奧斯卡影帝。F comme Film
俗稱「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令人心碎的疾病,它是一種腦部上的神經退化病症,患者會逐漸忘記生活上瑣碎的事情,最終漸漸演變成遺忘周邊的人、事、物,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曉得。這對家人與孩子來說,是最難以接受的悲慟。
醫學上,目前沒有任何方法能治癒或逆轉,只能盡可能在前期發生徵兆時,延遲並改善生活品質,患者也許還是能獨立完成許多生活上的大小事,但大部份需要認知功能的行為,還是需要他人的監督。
而電影《父親》(The Father),就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它深刻探究失智症的複雜,以及其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故事由一位患有失智症的父親的角度闡述,在獨特的視角下,為觀眾創造了一種迷失方向且身臨其境的體驗。
隨著他的記憶力逐漸衰退,這部電影引導觀眾陷入對時間、地點和人物之間不斷變化的看法,更令人沮喪地模糊了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
圖/奧莉薇雅柯爾曼在電影中飾演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女兒。F comme Film
《父親》在當年奧斯卡榮膺6項提名,包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與最佳美術設計,最終抱回影帝與改編劇本。
《父親》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主演,故事描述罹患失智症的獨居父親,他所認知的世界與現實逐漸產生落差。雖然充滿疑惑,他卻拒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更不願意接受女兒所安排的一切協助與照顧。
然而,隨著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逐漸遺忘時間、空間,甚至是自己摯愛的親人……。當面對父親總有一天將會遺忘自己,心痛的女兒又該如何讓父親好好活在當下,甚至是陪伴他走到回憶完全消逝的那天?
圖/《父親》對失智症的描繪非常深刻,令人鼻酸。F comme Film
雖然在電影界,描繪失智症相關主題的作品並不少,但很少有電影能像《父親》這樣,以一種最感同身受又切換立場的心境,去精確站在失智症患者本人的角度發聲,它全面地展現失智老人逐漸失去記憶和記憶錯亂的過程,那種惡化的煎熬和自己也摸不著頭緒的坎坷,讓觀眾徹底了解患者的情況。
儘管失智症主題看似沉重,但本片以人性和同理心的角度出發,時而夾帶歡笑,甚至給人一絲喜悅;同時又採用別出心裁的剪輯方式,讓觀眾不斷穿梭在男主角的思緒當中,體驗身歷其境的感受。
2、《美麗男孩》(Beautiful Boy)(藥物成癮)
圖/在電影《美麗男孩》中,史提夫卡爾與提摩西夏勒梅飾演父子。Plan B
吸毒,非常罪惡,有時候一個人一旦碰觸到毒品,他的人生基本上就毀滅了。藥物成癮不只讓人難以正常生活,其對毒品的依賴和難以戒斷的特性,往往會使一個人人格扭曲而傾家蕩產,讓大好人生走向歧途。
然而,每個人接觸毒品的管道不同,也許是好奇心使然、也許是被壞朋友陷害,更有些是在不自主的狀況下被脅迫——但未來想要戒斷毒品的痛苦與掙扎,絕非外人能夠想像。
電影《美麗男孩》由提摩西夏勒梅(Timothee Chalamet)、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與提摩西赫頓(Timothy Hutton)主演,描述一位父親幫助兒子戒除毒癮的無盡苦痛,他親眼見證這段煎熬的過程,努力陪伴孩子度過難關。
《美麗男孩》改編自真實故事,在創作初期,製作人便表示會從書中安非他命的年輕上癮者,以及無法讓兒子藥癮停止惡化的父親的這兩種角度,架構這部與毒品成癮有關的電影。
圖/提摩西夏勒梅詮釋一個吸毒成癮的少年。Plan B
電影真實呈現了當一個人對毒品藥物成癮時,他對家庭造成的毀滅性影響,當兒子在清醒和毒癮復發之間循環時,父親和孩子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有著非常緊張的關係,觀眾更能感受他們的愛與心碎。
科學上多種對於吸毒成癮的研究表明,上癮是一種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的慢性、復發性疾病,它不僅涉及對物質的生理依賴,也牽涉強化成癮的心理行為和模式,因此,想要戒斷上癮的過程是個非常漫長的旅程,這一路上會有各種挫折而且容易復發,需要家人長期的支持、承諾和治療。
圖/《美麗男孩》關注了藥物成癮背後的人性面貌。Plan B
《美麗男孩》之所以受到心理醫師的矚目,是因為它關注了成癮的人性面,而且沒有讚美、煽情的要素。
這部電影是對毒品成癮者,影響其家庭非常現實而有同理心的描述,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導演透過其質樸而真誠的故事,成功地描述了康復的真實面貌,以及在這段過程中,父子之間的情誼和真摯。
3、《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憂鬱症)
圖/《海邊的曼徹斯特》由凱西艾佛列克、蜜雪兒威廉絲主演。K Period Media
面對憂鬱症患者,身邊的照顧者往往也面臨外界難以想像的崩潰,在努力想幫卻幫不上忙、積極想陪伴卻力不從心的脆弱下,他們很可能無論做出了什麼努力,都會被內心極度低潮的憂鬱症患者阻擋在那無形的高牆下──久而久之,照顧者自己也容易心力憔悴,陷入另一個輪迴中。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由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與盧卡斯海吉斯(Lucas Hedges)主演,本片是當年的奧斯卡大熱門,共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與最佳原創劇本等6項大獎,最終抱回影帝與最佳原創劇本。
《海邊的曼徹斯特》故事講述,一個因多年前對三個女兒意外身亡負有責任而變得悲傷麻木的男人,在他的兄長死後,需要去照顧自己10多歲的侄子。
在當年那場意外後,她的妻子離開了他,他也不想再回到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絕望的悲傷地,直到多年後,他再見到已經再婚的前妻,進而重新面對他內心的傷痕。劇本的靈感來自於製片人偶然聽見的真實故事。
圖/凱西艾佛列克當年以此片抱回奧斯卡影帝榮耀。K Period Media
本片探討的主題,包括憂鬱、愧疚、責難、贖罪以及創傷症候群,更被認為是對一種無法治癒的深切悲痛的治療,挖掘和展示人們如何面對無法放下的往事。
事實上,科學界對於悲傷的研究,證明悲傷是種深刻的非線性體驗,還會因為每個人情緒的不同而有複雜的變化,它包含了震驚、懷疑、悲傷、憤怒、內疚、渴望和孤獨的起伏——悲傷可以持續數年,個人會經歷一段時期的強烈情緒,接著進入平靜,但傷痛往往會意外的出現。
圖/《海邊的曼徹斯特》充滿憂鬱和悲傷最原始而現實的描繪。K Period Media
而《海邊的曼徹斯特》最出色的地方,在於它對憂鬱和悲傷最原始而現實的描繪,它不迴避哀悼更黑暗、更具有挑戰性的挫折,且因為對悲傷而伴隨的複雜情感描述而深受讚譽。
凱西艾佛列克細膩又心碎的表演詮釋了創傷對人們不同程度的影響,以及他如何面對家庭,還有尋求自我寬恕的旅程。
Tips:心理疾病往往不容易察覺,如果發現自身或親友,在生理、心理等身心健康上出現異常,日常生活起居、表現有別於以往,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諮商心理師,透過專業協助釐清原因,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