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夏天肚子痛、鬧腸胃炎?近來天氣濕熱致使病毒蠢動,導致許多人染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而胃痛、腹脹、腹瀉、噁心嘔吐、上吐下瀉,且不只是小孩染病,連大人也遭殃。究竟腸胃炎預防該怎麼做?如不幸染病,還可以怎麼緩解、舒緩,穴道按摩有幫助嗎?
腸胃炎是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腸胃炎的原因大致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腸胃炎兩類;感染性腸胃炎又可細分為病毒性與細菌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則是指化學藥物中毒、動物性(魚貝類)或植物性(菇類、發芽根莖類)天然毒素所造成的腸胃炎症狀。
一圖看懂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症狀差異
感染性腸胃炎
病毒性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都有腹瀉、嘔吐,病毒性腸胃炎是明顯的嘔吐、水瀉且伴隨呼吸道症狀,或有頭痛、肌肉痠痛和稍微發燒。細菌性腸胃炎常伴有高燒、糞便有血絲、腹痛比較嚴重。
非感染性腸胃炎
非傳染性的胃腸炎包括很多病因。一些較常見的原因有藥物(像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一些食物例如:乳糖(乳糖不耐症),和麩質(麩質過敏)、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來源的腸胃炎,另外食用被汙染的肉食性魚類,食用變質的鯖魚,食用河豚毒素,以及肉毒桿菌中毒這類保存不當的食物亦會導致腸胃炎。
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原因是服用過多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因長期頭痛或紅斑性狼瘡而須服用,而這類的消炎止痛藥大多屬於酸性,會直接刺激胃腸黏膜,再來是會抑制保護胃腸黏膜的物質合成,造成胃腸道損傷。
病毒型腸胃炎 | 細菌型腸胃炎 | |
致病因 | 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等 | 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 |
盛行季節 | 每年11月至隔年3月 | 每年7至10月 |
傳染方式 | 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皆可能受到感染 | 受病菌汙染的手,或進食受汙染的食物、飲品而感染,亦可經由空氣中的飛沫傳播 人與人之間糞口傳染途徑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照護腹瀉病人時,如嬰兒或糞便失禁的成人,容易造成傳染 |
症狀 | 水瀉及嘔吐,還可能伴隨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痠痛等 | 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
病程 | 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 | 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7至10天 |
腸胃炎預防方法從日常生活做起,勤洗手、少生食生飲
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平時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避免生食生飲
在食物方面,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
急性腸胃炎時應減少或暫停進食
盡量不要喝牛奶及豆類製品、油膩食物、刺激性食物,待症狀改善後再少量清淡飲食如粥、吐司,切記不可馬上恢復正常飲食,否則容易產生胃痛、脹氣等消化不良症狀。
(延伸閱讀:拉肚子吃什麼?噁心想吐好難受,腸胃炎只能吃粥?營養師一圖教你安心吃)
圖/預防腸胃炎、緩解腸胃炎發作時期不適這樣做。馬光醫療網提供
腸胃炎肚子痛怎麼辦?3穴道按摩減輕胃痛、脹氣不適感
內關穴
內關穴位置:手腕內側橫紋往手肘方向三個手指橫幅,兩條筋中間。
內關穴功效:主管心胸胃,可緩解胃脹,嘔吐感。
公孫穴
公孫穴位置: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
公孫穴功效:調整腸胃道,促進消化,減緩胃脹氣。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膝蓋骨外側凹陷處,往下4隻指頭寬處。
足三里穴功效:促進腸胃蠕動,減緩不適。
圖/腸胃炎緩解方法,3穴位按摩舒緩不適。馬光醫療網提供
更多內容請至【馬光醫療網】/【臉書粉絲團:馬光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