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候悶熱,整天感到懶洋洋、疲勞,甚至出現各種皮膚病,如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還有水腫、腰痠背痛、易怒煩躁、睡眠品質不好等情况,小心是濕氣太重惹的禍!《遠見 ON AIR》邀請到吳明珠中醫師,與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對談預防濕氣上身,教你透過飲食、按摩穴位祛除濕氣!
過了立夏,代表正式迎接夏天的到來。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大量出汗,許多營養物質會隨著汗液流失,但營養的吸收又被熱氣、濕氣阻礙,並且加上梅雨季節的影響,更容易使濕氣聚集。因此,吳明珠中醫師建議夏季養生以「清熱」、「祛濕」為主,同時也要注意「安心神」、「顧脾胃」,一旦濕氣入侵,容易導致許多疾病上身,及時調理身體並且預防是現今需要注意的課題之一。
濕氣的雙重來源與影響
吳醫師指出,夏季濕氣的來源分為兩種:一為外濕,如梅雨季節的連綿雨水,長時間待在水氣重的環境裡,人體如同浸泡在水中,濕氣從腳底逐漸上升;二為內濕,源自飲食不當,如過量食用冰品、甜食等,人們為了消暑,往往大量食用冰品,或吃含糖食品等方式尋求慰藉,卻不知這些食物都會增加體內的濕氣。
濕氣對人體的影響更是多樣而廣泛,吳醫師解釋,濕氣可能導致皮膚問題,如濕疹、蕁麻疹;影響消化系統,引發腹瀉;甚至造成關節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中暑、脫水等危險情況。她強調,每個人對濕氣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平常無事,但遇到特定情況,如女性月經前,或外出遇雨後吃冰,就可能誘發濕氣問題。
(延伸閱讀:濕氣重症狀有哪些?濕疹、痰多,10症狀是體內濕氣太重,中醫推薦這杯茶除濕化痰)
濕氣重吃什麼?中醫獨特飲食應對方法
面對濕氣侵襲,中醫有獨到的應對之法,吳醫師表示,根據症狀不同,可使用不同的中藥方劑,如藿香正氣散用於濕熱引起的腹瀉,二陳湯適用於頭部濕熱、舌苔厚膩的人,羌活勝濕湯則適用於關節疼痛。
吳醫師更是強調「藥食同源」的理念,推薦食用西瓜、冬瓜、苦瓜等清熱祛濕食物。西瓜不僅含高量茄紅素,有助於水分補充,色紅也能降心火。冬瓜雖偏涼,但加薑可中和,適合多數人。苦瓜雖苦,但煮熟後清熱效果佳。
吳醫師特別提到薏仁的功效,她指出,紅薏仁祛濕效果最佳,且不可去皮。此外,他建議將薏仁與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等製成四神湯,對脾、腎、皮膚均有益處,尤其適合腸胃不好、小便頻繁者。
吳醫師解釋,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濕,脾胃功能好,才能有效運化水濕,滋養全身,增強肌力。因此,通過適當的中藥方劑和食療,能有效調理脾胃,祛濕健脾,維護夏日健康。
圖/均衡飲水可預防中暑和脫水,尤其對老年人更為重要,嚴重缺水時可能導致中風。photoAC by minaa_key
水分的補充、運動促進代謝也格外重要
除了透過飲食幫助身體祛除濕器之外,補充水分也是關鍵之一,吳醫師提醒,均衡飲水可預防中暑和脫水,尤其對老年人更為重要,嚴重缺水時可能導致中風。她建議,每公斤體重需30至40毫升的水分,若是60公斤的人一天大約需要喝2400毫升的水,但切忌一次性大量飲用,以免水中毒或影響睡眠。
吳醫師指出,可以適當運動促進水分代謝,運動時心跳加速、出汗增多,有助於排出體內濕氣,而運動後宜補充祛濕茶飲,例如薏仁茶、荷葉茶等,達到「新陳代謝」的效果,排出壞水,補充好水。
最後,吳醫師警告,濕氣嚴重時可能導致四肢水腫、小便不利,有些人雖然喝水多,但小便不暢,這就是濕氣滯留的表現。因此,夏季水分補充和代謝管理,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中醫祛濕的另種方法—除濕氣穴道按摩
除了藥物和飲食,吳醫師還介紹了幾個有助祛濕的穴位,並詳細解釋了如何找到並按摩這些穴位。首先是大腸經的曲池穴。將手放在肚臍處,肘關節旁的橫紋往外到骨頭交接處的凹陷點,即為曲池穴。按摩此穴位有助於清熱祛濕,尤其適合有皮膚問題如濕疹、蕁麻疹的人。
第二個是腎經的湧泉穴,位於腳底,與水分代謝密切相關。具體位置在腳掌上1/3處,當腳趾頭動一動時,會出現一個人字縫,兩條紋路的交叉處就是湧泉穴。吳醫師提到,即使是簡單的踮腳運動,也能按到這個穴位,有助於祛濕。
第三個穴位是大腸經的合谷穴,位於虎口,也就是大拇指、食指骨頭的交界處。這個穴位對鼻子不適有所幫助,特別適合早晨打噴嚏、流鼻水的人,醫師建議,如果左邊鼻子不適,就按右手合谷穴,反之亦然。
第四個穴位是豐隆穴,因為這個穴位的位置較難找、深,所以通常由中醫師透過針灸的方式來治療。
吳醫師的建議涵蓋了穴位按摩、日常運動和茶飲補充三個方面,不僅實用,也易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透過這些方法,加上前面提到的藥物或飲食調理,我們就能全面應對夏季濕氣,安然度過炎熱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