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肌少性肥胖症」會增加膝部骨關節炎風險,使膝蓋報銷? | 健康遠見
抗老

「肌少性肥胖症」會增加膝部骨關節炎風險,使膝蓋報銷?

【專家觀點】
「肌少性肥胖症」會增加膝部骨關節炎風險,使膝蓋報銷? 「肌少性肥胖症」會增加膝部骨關節炎風險,使膝蓋報銷?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張太太,60歲,從52歲停經後,體重即直線增加,使兩側膝關節的疼痛加重,門診時醫師建議要減輕體重,才能改善膝部疼痛;幾個月前她去參加一個朋友介紹的節食課程,體重是減輕了,但使她覺得體能退步許多,前一陣子去骨科檢查時,發現肌肉量減少,而且握力減少,診斷是肌少性肥胖症。

臨床上肌少症的診斷出現以來,它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也逐漸被重視,其中合併肥胖症的情境極為特別,即稱為肌少性肥胖症。但由於定義和檢測標準不一致,因而影響發生率的數值,估計全球肌少性肥胖症約佔11%,無論採用何種診斷標準,肌少性肥胖症的風險和發生率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

在年長者的另一項常見疾病為骨關節炎,即為退化性關節炎,臨床上極為普遍,年長者更為常見,骨關節炎發生率為0%-35%,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且造成醫療經濟的重大負擔。

同時有肌少症和肥胖症,對膝蓋骨關節炎會產生什麼影響?

估計全球有6.54億人罹患膝部骨關節炎,到2050年預計可能增加75%,主要危險因子除了年老、關節過度荷重和家族遺傳等之外,肌少症肥胖症的致病機轉不同,但也都是重要風險因子。若是一個人同時發生肌少症和肥胖症時,對膝骨關節炎的風險會造成何種影響,值得進一步分析探討。

臨床上治療肌少症時,目標定為增加肌肉量,即會增加體重,但治療肥胖時需減輕體重,一般的減肥計劃可能流失肌肉量,使肌少性肥胖症病人容易進入兩難困境。如何有效結合運動和營養補充,以達到「去肥油存肌肉」的目標,在此類病人的減肥計劃中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為什麼蛋白質吃不少,卻造成「肌少型肥胖」或三高?專家破解2原因

肌少性肥胖症病人若發生膝部骨關節炎,其需要接受手術的比率較高,且會影響臨床成果。freepik by jcomp圖/肌少性肥胖症病人若發生膝部骨關節炎,其需要接受手術的比率較高,且會影響臨床成果。freepik by jcomp

研究指出,肌少性肥胖症病人若發生膝部骨關節炎,其需要接受手術的比率較高,且會影響臨床成果;與沒有肌少症和肥胖症的人相比,肌少性肥胖症病人的骨關節炎和疼痛風險都更高

與只有肥胖而無肌少性的病人相比,肌少性肥胖症病人的骨關節炎風險也一樣會更高,但與無肥胖的肌少症病人,肌少性肥胖症病人的骨關節炎風險則無統計差異。

肌少性肥胖症增高骨關節炎及其併發症風險的真正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與生物力學、炎症和代謝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有關。肌少性肥胖症病人的骨骼肌內部和周圍,常會堆積過多脂肪,導致促炎性細胞動力素升高,引起全身發炎,造成骨骼肌流失和肌力減弱,因而引起關節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引起疼痛和骨關節炎。

此外,過度肥胖會導致膝關節荷重增加,改變步態和站姿,導致步行減慢;加上年齡增長,體能活動減少,肌肉營養代謝失衡,肌肉內脂肪含量增多,造成惡性循環。一旦進入此循環,想要一一克服相關的致病機制,全身而退,是極為困難的挑戰。

肌少性肥胖症且合併骨關節炎,用一般減肥計畫恐肌肉流失

臨床上針對肌少性肥胖症且合併骨關節炎的病人,在非手術治療項目中,不宜採用一般的減肥計畫,以免在減輕體重時,同時損失大量肌肉。

運動是最有效的選項之一,肌肉肥大導向的阻力運動,加上補充蛋白質,可達到減重以減輕骨關節炎負擔,且又可增加骨骼肌量和肌力,改善功能,一舉數得。但是許多病人可能會同時合併其他疾病,在擬定治療計劃時,最好先諮詢專家的意見,才能立竿見影。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