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護心」、「護血管」就像投資理財,愈早行動效果愈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遠比癌症的預防有效!美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提出「護心八要點」,倘若能如實奉行,可大幅減少總死亡人數45%、減少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80%。在癌症防治上,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顯著成果。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大不同
某天晚上在學會演講後,與同學施醫師結伴搭計程車回家,他說上個月又有一位同學癌末走了,這已經是第三位癌末過世的同學。他們和我一樣不到65歲,而且都不吸菸、無不良生活習慣,雖然不常聯絡,但我仍十分不捨。
不久前,有位患者家屬來到我的診間,見到我就跪下來。我嚇了一跳,連忙扶他起身並問發生什麼事,要他慢慢說。我注意到患者並未一起來,心裡正納悶,望著家屬略帶悲傷的神情,一股不安籠罩心頭,猜想事情恐怕不妙。
果不其然,家屬緩緩說父親不久前肝癌末期過世了,從發病到離開只有短短三個月,令人措手不及。他特地來感謝我照顧他父親20多年,讓父親這麼多年來不曾再犯心臟病。
其實,當年我接手患者時,他已被診斷出重度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三條血管阻塞超過80%。我使用適當藥物控制並穩定病情,加上患者很配合,20多年來心臟無恙,想不到最終是癌末離世。
此情此景教人唏噓遺憾,光是2023年一整年,我的患者就有超過20位死於癌症而非心血管疾病。
癌症的可怕在於幾乎無法有效預防
癌症的可怕在於幾乎無法有效預防,例如即使不吸菸、煮飯時不大火快炒也可能罹患肺腺癌,而且肺腺癌早期常常沒有任何症狀,發現不對勁去檢查時,往往已是末期。這種「聞癌色變」帶來的無力感與幾近晴天霹靂的震撼,不只患者與家屬悲痛無奈,就連我們醫者也難以擺脫。
(延伸閱讀:汪建民罹肺腺癌!背痛就醫已4期,5症狀別輕忽、7類人是危險群)
對付癌症唯一可做的是早期診斷,例如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糞便潛血檢查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被奉行二千多年的中醫寶典《黃帝內經》提到「上醫治未病之病」,也就是及早預防,是很先進的預防醫學概念,可惜對癌症來說行不通。
所有疾病中,癌症受到的關注度最高,政府、健保也投入最龐大的資源,但這些年來癌症的死亡人數並未明顯下降。而在癌症受到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好像就矮了一截,大概只有傳出某位名人心肌梗塞猝死的新聞後,才會在媒體和大眾間引起短暫熱度。
事實上,從2017至2021年五年間,廣義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人數已經略微超過所有癌症的死亡人數,到了2022年差距更加擴大。
如果換算成死亡時鐘(每經過多久就有一人去世),自2020至2021年,癌症死亡時鐘提早了18秒,可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時鐘卻提早了49秒,2021至2022年,癌症死亡時鐘只提早了4秒,心血管疾病卻提早了39秒。這是很大的警訊,表示我們應該立即關注心血管疾病。
(延伸閱讀:十大死因出爐「癌症」蟬聯42年居冠:前3名是它們,癌症時鐘快轉14秒)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遠比癌症的預防有效
有個好消息是,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遠比癌症的預防有效。對於癌症現在我們只能早期診斷、及早發現,只能「等」,完全處於被動狀態,英文稱為「Reactive」。但是對於心血管疾病我們可以超前部署,英文稱為「Proactive」,也就是化被動為主動。
美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提出「護心八要點」,倘若能如實奉行,可大幅減少總死亡人數45%、減少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80%。在癌症防治上,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顯著成果。
把握護心八要點,擺脫心血管疾病威脅
1 控制血壓:將收縮壓維持在120mm/Hg以下。
2 控制血脂: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至70mg/dL以下,愈低愈好。
3 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即可有效降低糖尿病併發症。
4 吃得對:推薦得舒飲食,食用蔬果類、全穀類、豆類及堅果類、魚類及禽類、低脂乳製品和植物油,限制鹽分及酒精攝取。
5 睡得好:每天至少睡足6小時,睡眠時間以7~8小時最佳。
6 多運動: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有動總比沒動好。
7 別太胖:肥胖是萬病之源,飲食控制加上運動,BMI 維持18.5~22.9kg/m2。
8 不吸菸:愈早戒菸效果愈好,40歲前戒菸可以避免90%吸菸相關疾病。
「護心」、「護血管」就像投資理財,愈早行動效果愈好。每個人都只有一條命,投資失敗可以再來,可是護心不成功,就嗚呼哀哉了。我在接下來的章節詳述護心和護血管的方法,讓人人都能夠當「上醫」,「治未病之病」。
(本文作者為 台北榮總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江晨恩,原文節錄自《江晨恩醫師心血管診療室:從日常護心、逆轉三高到精準治療,超前部署,遠離心血管疾病 》/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