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4年的小暑將在7月6日來臨,在小暑節氣來臨後,氣候將漸漸脫離梅雨季的濕,轉入盛夏。諺語云:「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指的就是,小暑後天氣會愈來愈熱,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超過38度以上的高溫並不少見。因此,中醫師提醒有2大體質的朋友,需特別注意暑氣侵襲,以及是否有中暑的可能。
小暑是一年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位在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在這個時間,氣候漸漸脫離梅雨季的濕,轉入盛夏,而伴隨入傳統多颱風的時節。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暗示小暑後天氣會愈來愈熱。「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暗示若小暑風從東方吹來,大暑傍晚紅霞滿天,都可能是颱風要來臨的前兆。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一年最熱的時間已然慢慢靠近,尤其在位處熱帶地區的台灣,過38度的高溫並不少見,也因此中暑的患者會隨著愈靠近大暑時節而與日漸增。提醒有以下體質的患者,需特別注意暑氣的侵襲,以及是否有中暑的可能:
小暑養生要注意中暑,2種體質輕忽易中陽暑、陰暑
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患者往往容易覺得身體困重、疲勞,並且面泛油光,並伴隨小便臭穢、色深等症狀。台灣位在亞熱帶群島,下雨量又多,也因此台灣民眾也常受到氣候環境影響,而有濕熱的體質偏性。
而由於濕氣會阻礙身體藉由發汗排出過多的熱量,有這樣體質的患者要積極預防中「陽暑」的侵害。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並重視水分補充。通常以建築工人等體力勞動族群,較為常見。
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的患者往往面色偏蒼白,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能力不佳,也因此相較平和體質的人來說,更容易因為暑氣擾動而導致散熱不全。
許多中「陰暑」的患者都是屬於那種「林黛玉」體質樣貌的病人,由於身體調節能力較差,在豔陽與冷氣房進出時,應積極著重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所造成的身體不適。通常以都會上班族較為常見。
圖/風池穴在後頸與耳垂齊平處,對於長期頸椎張力過大、肩頸痠痛的上班族來說作用最好。freepik by jcomp
預防中暑穴道這樣做:按摩風池穴、內關穴2大穴位
風池穴
在後頸與耳垂齊平處,後枕部兩側入髮際一寸的凹陷中,對於長期頸椎張力過大、肩頸痠痛的上班族來說,作用最好,可以避免因為頭面部循環阻滯而加重暑氣相關症狀。
內關穴
中醫傳統古書中有關於「內關心胸胃」的記載,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則有調節迷走神經功能的作用。在中暑的症狀中,常牽涉頭暈、想吐、過度發汗等多系統症狀,因此當有這些症狀出現時,按壓內關穴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方。
過度出汗恐釀心肺功能損傷,三伏貼調理呼吸道疾病
小暑養生關鍵就是依據自己的體質偏性不同,採取不同的習慣來預防中暑,並可以考慮更積極地前往中醫診所就診服藥,依據節氣來增強對心、脾、胃的保養。
中醫古籍有云,「汗為心之液」中醫師常在這個時節開立,如沙參、麥冬、玉竹等補益心陰的藥物,避免民眾因過度出汗而對心肺功能有所損傷。
而素有呼吸道疾患如過敏性鼻炎,或是寒性體質的患者,也可以在這個時間開始關注養陽氣的三伏貼療程,並由醫師診斷評估後進行治療。
(本文作者為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