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熱帶魚能吃嗎?恐釀「雪卡毒素」中毒,老虎斑也入列?4招助預防 | 健康遠見
食安

熱帶魚能吃嗎?恐釀「雪卡毒素」中毒,老虎斑也入列?4招助預防

熱帶魚能吃嗎?恐釀「雪卡毒素」中毒,老虎斑也入列?4招助預防 熱帶魚能吃嗎?恐釀「雪卡毒素」中毒,老虎斑也入列? 4 招助預防。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by Deane Bayas

編按: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下,除了造成極端氣候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其中,又以無色無味、耐高溫,且無法藉由高溫烹調料理去除的熱帶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須特別當心。提醒愛吃海鮮,尤其是海魚的老饕們注意,務必慎防食物中毒事件發生!

雪卡毒素是啥米?藏在全球暖化下的中毒風險

隨著夏天到來,溫度日漸上升,在全球暖化下,除了造成極端氣候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就讓食藥署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並避免攝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

(延伸閱讀:科研團隊:遠古病毒凍5萬年仍能傳染,全球暖化恐添疫情危機

雪卡毒素,常見於魚類內臟

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Gambierdiscus spp.)和福氏甲藻(Fukuyoa spp.),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

「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因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

unsplash by David Clode圖/unsplash by David Clode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台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與「雪卡毒素」中毒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像是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

預防「雪卡毒素」中毒,4大撇步記起來

1.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

2.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

3.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

4.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食藥署提醒,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的治療與照護。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不想拉肚子、鬧腸胃炎,營養師揭4類型授3預防關鍵

(本文轉載自20224.07.05「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1期,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