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什麼有的藥品是膠囊,有的卻是藥丸/藥錠劑型?吞藥卡住、吃藥吞不下去,可以把藥咬碎吃,或把膠囊打開、藥剝開後服用嗎?會增加藥物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機率?
您是否好奇,為什麼每次就醫拿到的藥品,有些是膠囊、有些卻是藥錠?服用這些藥品時,又有那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黃彥銘助理教授來解答疑惑。
藥錠種類多,依藥品特色再分不同劑型
黃彥銘助理教授指出,口服藥品會依藥品特性、吸收效果、口味刺激與否而設計成不同的劑型。錠劑是一般藥品最為常見的劑型,其製作方式是在藥品的主成分外加入各種賦型劑,經過造粒、乾燥、整粒、打錠、除粉等程序後,完成一顆顆硬硬的藥錠。
有些藥錠會在最外層加上一層膜衣或糖衣,以遮蓋不好的氣味、減少藥品味道的刺激或阻隔藥品與空氣、光線的接觸,以增加藥品安定性。
做成錠劑的藥品種類繁多,包含可直接喝水吞服的顆粒錠、緩釋錠、腸溶錠,在嘴裡依不同方式服用的口含錠、口溶錠、舌下錠、咀嚼錠,還有服用前需加水溶解的發泡錠⋯⋯等。
(延伸閱讀:吃藥要注意!藥師警告4種飲料配藥吃,副作用風險倍增)
圖/服藥時切勿自行破壞藥品外型結果,如剝開膠囊、剝半或咬碎服用,以免影響藥效。食藥署提供
膠囊藥品可阻隔味道、不被胃酸破壞或延長藥品釋放時間
常見的口服藥品還包含膠囊劑型,可分為硬膠囊和軟膠囊。硬膠囊內裝的藥品多以粉劑或顆粒劑為主,軟膠囊則是以包裹住液態或是黏稠狀的藥品居多。做成膠囊的藥品有幾個特點:
一、可隔絕藥品難聞的味道,且在吞服藥品時,降低對食道及腸胃道黏膜的刺激。
二、保護藥品不被胃酸破壞,讓藥品進入鹼性的腸道內溶解吸收。
三、延長藥品主要成分的釋放時間,讓藥效更加穩定,並減少病人每天的用藥次數。
膠囊大多是由明膠、甘油及水製作而成,使用時,黃彥銘助理教授提醒,充足的飲水量,服藥後避免立即躺下,可以降低膠囊卡在食道,造成食道異物感或潰瘍的不適。
(延伸閱讀:藥丸膠囊成分是葷的、還是素的?膠囊打開吃可以嗎?食藥署解答)
此外,不同劑型的藥品有其特殊的使用及作用方式,例如緩釋錠通常不適合剝半或咬碎服用,以免將一整天應該緩慢釋放的劑量一次釋放出來,造成體內藥品濃度瞬間過高,而增加藥品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率;或是具有腸胃道刺激的抗生素膠囊藥品,若是剝開來吃,恐會造成噁心、胃腸道不舒服等症狀。
食藥署提醒您,服藥前一定要看清藥品標示或詢問醫療人員,確認正確用藥方法、時間及劑量,也不要自行破壞藥品外形結構,才能降低藥品對人體造成的可能危害,發揮藥品的最佳療效。
文字撰寫 | 遠見編輯群
(本文轉載自20224.05.31「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76期,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