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不少民眾對於肉質鮮美的鱈魚情有獨鍾,但是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鱈魚產品,到底哪些才是真的鱈魚呢?消基會過去曾查驗市售鱈魚,竟然發現有高達50%都不是真的鱈魚!到底真鱈怎麼分?扁鱈(大比目魚)、圓鱈(油魚)又是什麼?
市面上魚類產品琳瑯滿目,食藥署已明確規範唯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提醒販售業者和餐飲業者在標示鱈魚產品時應遵守相關規定,消費者才可以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鱈魚、圓鱈、扁鱈,三者比一比
鱈魚目前市面上常見魚種,例如大西洋鱈、大頭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及黃線狹鱈等,都是體型較大,常以輪切方式販售;而俗稱「扁鱈/大比目魚」,魚身較扁平,多以斜切方式呈現;以及俗稱「圓鱈/智利海鱸」,魚片較小及魚肉偏黃,常以輪切之方式販售。
為了讓鱈魚的消費資訊更透明,食藥署已規定唯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而「圓鱈」與「扁鱈」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並列標示,以利消費者正確選購。
(延伸閱讀:鱈魚跟油魚怎麼分?一圖看懂鱈魚、圓鱈、扁鱈差異,吃錯恐拉肚子)
圖/只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鱈魚」,而「圓鱈」與「扁鱈」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並列標示。食藥署提供
食品業者應遵守標示規定,避免違規
市售產品不論是完整包裝、散裝產品,或是直接供應飲食場所販售的餐點,倘經衛生主管機關查獲未依規定清楚標示「圓鱈」、「扁鱈」資訊而使消費者誤解為「鱈魚」,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標示不實之規定,將依同法處分。
食藥署提醒,所有販售業及餐飲業切勿存有僥倖心理,務必確實依法標示產品名稱。如欲了解標示規定的詳細內容,可至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查看相關資訊。
(本文轉載自20224.07.05「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1期,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