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曾說:「人只要活著,就絕不可能擺脫焦慮。」他認為若想找回自我,首先得要以焦慮為師。我們都該明白,焦慮是人類必然經歷的情緒。焦慮,既是人類內在最本質的要素,也是極度自然的現象。
任何人都會感受到焦慮,但感受的程度或處理方式卻完全不一樣。焦慮程度高的人,通常都擁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另一方面,當自己想把事情做好,卻怎麼努力都無法成功,因而累積了許多失敗經歷後,這一切就會被強烈地感知,導致焦慮不斷擴大。因此,也可以說焦慮其實來自於未來,意即對於尚未發生之事的莫名恐懼。
請試著想一想日常生活實際擔憂過的大小事,那些煩憂過的事、焦慮過的事、恐懼過的事,後來是不是真的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這些事,每次都釀成大禍嗎?我們擔心的事,結果真的都實現了,而且留下難以抹滅的創傷嗎?答案想必是「幾乎沒有」。因此才會有句話說:「你所煩惱的事,有96% 都不會發生」。
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或許是已成為了「將現在時間典當給尚未發生之事」的焦慮奴隸。我們必須仔細回想一下,當自己過去為某件事煩惱時,這件事最後是不是真的發生了呢?當自己為了某件事,坐立不安得快發瘋時、焦慮得無法入眠時、工作不順利時,請務必將讓自己感覺焦慮的原因寫在紙上。
等到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來確認看看。這件事真的發生了嗎?或是根本連發生的跡象也沒有呢?只要試著將自己的焦慮寫成實際的文字,並且好好確認過後,自然可以弄清楚這些事究竟有沒有發生,如此也能更快安撫焦慮的情緒。
就演化心理學的觀點而言,焦慮是人類生存與繁殖的必要因素。人類為了保護自己免於猛獸與大自然的威脅,開始出現蓋房子與築圍牆、製作武器等行為;這正是基於「萬一野獸突然闖進來怎麼辦?」、「萬一傷害到我的家人怎麼辦?」的焦慮,因此創造了工具,然後築牆蓋屋,想盡一切辦法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也才得以存活。
試著想一想務農的過程。今天播種,有可能明天就結果嗎?勢必得等上幾個月才有辦法結成果實。正是基於「一旦現在不勤奮工作,等到秋冬,甚至春天來時就得挨餓」的焦慮感,才認真埋首工作。再加上,也會擔心萬一只種植單一作物的話,說不定還得冒著歉收的風險,所以選擇分別種植數種作物。
像這樣遍布人生處處的焦慮,不僅是我們的生活必需,更有助於你我好好活下去。同時,亦會促使我們成長。焦慮,與人類存活的歷史共存至今;焦慮,也是生存的必要情緒。
既然明白了焦慮是人類必要的情緒,不妨從現在開始在焦慮湧現時,不慌不忙地將它轉化成為能量與動力。
圖/photoAC by coji_coji_ac
只要秉持信念,自然就能實踐。
「我確實是經常感到焦慮的人,但也因為焦慮,我才得以變得更努力、進步。沒關係的。」
時時謹記自己的正面經驗,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善用焦慮,把它轉化成為正向與面對挑戰的能量。「把焦慮連根拔起」、「消滅焦慮」,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更不是好的方法─只要把焦慮變成正面的能量來使用就好。
不過,假如沒有把焦慮變成正能量善用,甚至放任不管的話,最後就會變成「無力」。想必各位一定都有過飽受無力折磨的經驗吧?情況嚴重時,連伸出一根手指都變得好難;甚至連起床坐好也沒辦法,躺著的時候卻又不斷透過「為什麼我會這樣?」、「為什麼我這麼懶惰?」、「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振作起來?」來責備自己。
如果焦慮時什麼也不做,只是靜靜待著,真的會有一股可怕的無力感襲來,沉重得彷彿千萬斤的身體動也動不了,內心更沒有絲毫活力。因此,我們必須在焦慮時「動起來」,練習將焦慮轉換成為好的能量!
當焦慮吞噬我們時,務必做以下三件事:
1. 變得厚臉皮
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通常會從自我省察開始,忽然開始端詳起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不停翻找缺點出來反省。
「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這麼沒有自信?」
「對未來真的感到好焦慮。」
「我好像既沒錢,也沒能力。」
「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歡我⋯⋯」
「我有辦法好好活下去嗎?」
發生問題時,有些人習慣先怪罪自己,對自己格外嚴厲,深怕自己造成他人的困擾。具備這些傾向的人,被稱為回聲型人格(Echoist);與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自戀傾向(Narcissistic)特徵完全相反。回聲型人格正是因為自我省察過度,才會造成自尊感低落。
試著在焦慮時想一想自己做得好的部分,而不是急著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或是反芻失敗的經驗。請把自己平常做好的事、渺小卻順利達成的各種成果逐一寫在紙上。為什麼非得在紙上寫出來呢?人在焦慮、憂鬱、痛苦時,以文字寫下自己的想法後,使用眼睛確認與唸出來讓自己聽見的行為,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簡單來說,就是將抽象的想法轉換成為伸手摸得到、肉眼看得見的實際物質。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整理頻頻湧現的思緒。
十三年前的我,也曾經因為焦慮與強迫症太嚴重,必須靠著服用藥物才得以撐下來。只是,吃藥卻完全無法讓內心變得輕鬆。現在,我想把當時嘗試過無數方式、親自體驗一次又一次後,才終於領悟到的有效方法告訴各位。以下就為大家介紹當時拯救了我的祕訣。
內心越難受、越焦慮時,請試著拿出紙張寫下自己的成功經驗。
.我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
.找到了工作,也開始賺錢
.與喜歡的人談戀愛
.生下可愛的孩子
.我負責的企劃很成功,而且還領到獎金
就像這樣變得厚臉皮,大肆炫耀一番吧!寫下曾讓自己感到成就感的大小事後,下巴就會不自覺地揚起,視線也變得由上往下看。藉由這樣的力量姿勢(Power Posing),好好抬舉自己吧!
2. 前往一望無際的地方
當感覺強烈焦慮、無力時,請試著打起精神,看一看自己的周圍─當下身處於狹窄空間的機率其實很高,因為我們誰也不想見,只想躲在自己的洞穴裡。然而,越是待在狹窄的空間,感覺也會越強烈,於是就會放大自己的焦慮與憂慮、恐懼。
比起大尺寸的紙張,這個點的存在感是不是變得更強烈了呢?人在焦慮、充滿負面想法時,越是覺得無力、覺得快被負面情緒淹沒了,越應該盡快擺脫洞穴,去趟遼闊的地方,藉此感覺自己的存在有多麼渺小。請踏出門,前往一望無際的地方吧!
我偶爾會用天文望遠鏡看看土星或木星。藉由親身感受宇宙的浩瀚,反思自己是多麼渺小的存在。仰望月亮時,也是如此。感覺自己的渺小後,焦慮的感覺也會隨之減弱。若是一直待在狹窄的房內,擔心、憂愁、焦慮的份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後直接把我吞噬。但只要去趟遼闊的地方,自然就會在感受到空氣暢通、視野開闊的那一刻,發覺自己的焦慮與煩憂逐漸縮小。
請與值得信賴的人見個面,聊聊天,他們會說出我們需要的那些話:
「我也有過這種經驗。所以你很快就會沒事,那些事都不會發生。」
「拜託,你厲害的東西可多了,好嗎?你是因為最近身體不舒服,焦慮才變得比較強烈,沒關係的。」
這些話語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卻能帶來極大的力量。
千萬要記住,不要在焦慮與無力感變得嚴重時,放任自己一個人一直待在狹窄的空間哦!
3. 感受小小的成就感
大家知道經常感覺焦慮的人的共通點是什麼嗎?答案是:擬訂的計畫太大了。
富有野心的他們,夢想往往也很大。舉例來說,假設訂下了要在一個月內寫一本書的計畫。眼看著死線越來越近,卻連一個字也沒寫出來的話,結果會是如何?明明應該完成的事,卻沒辦法完成,當然就會被淹沒在「一個月好像寫不完⋯⋯到底什麼時候要寫?怎麼辦?」的焦慮之中。正是因為山太高了,才不敢妄言攻頂。結果搞得自己被計畫壓得喘不過氣,既痛苦又自責,最後只能把自己臭罵一頓,陷入無力之中。放任焦慮不管,結果就是如此。我們總是訂下偉大的計畫來鞭策自己,最終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因此,千萬不要賦予自己太大的任務。
「你必須做!必須完成!做就對了!提起精神!靠意志力繼續下去!」
我們的內在都住著老是交代過量功課,動不動就責備、催促的監察官。可是,對於實際上根本負荷不了這一切的我們來說,只覺得「好害怕」、「我做不到」、「焦慮」、「好想放棄」,最後逐漸陷入了無力的狀態。這種時候,請給自己一些小任務。
像是「一天只要寫一段,或者三句就好」等百分之百會成功的小事。每當早上起床後,思考著今天該做些什麼時,一想到自己能完成的事後,自然不會感到焦慮。
頻繁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低落,並不會變成動力;
一旦缺乏動力,只會再次遭遇失敗,
最後變得頹喪無力。
請從成功機率百分之百的小事開始做起。
在此,我打算更具體地討論一下前文提及的行為處方。這些都是我正在實踐的項目。我以前會在每次換季時訂下大掃除的計畫,甚至想按照季節換上適合的室內擺設,然後清除窗框累積的灰塵、拿出當季的服裝,為整個家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整理與清潔。然而,有別於計畫,我最後只會為此憂慮整個月。
根本也不敢去想任何關於「大掃除」的事。結果,家裡非但沒有整理,還變得加倍混亂。於是,我改變了戰略。我決定簡單打掃就好,而不是大掃除。
早上起床後,拿出一張紙寫下來。列出幾項今天成功機率百分百的小任務;如果可以標記號碼會更好。
1. 立刻洗碗
2. 洗些衣服
3. 整理梳妝台
洗碗,是能力範圍辦得到的事。不過,想一口氣洗完累積太多的份量又覺得好累,所以最好在沒有累積那麼多的時候就馬上處理。洗衣量少時,曬衣服與摺衣服也不會太辛苦。我用的是3.5 公斤的超小洗衣機,通常會每天或兩天洗一次衣服;這樣的話,曬衣服與摺衣服的時間也花不了幾分鐘。
除此之外,給自己一些像是收拾書桌桌面、整理包包內側、收拾床鋪與邊桌、整理衣櫃第一格抽屜等小小的任務。雖然勤勞的人看了可能會覺得太不像話,但對我來說,這種程度剛剛好─唯有這樣,才能確實完成與實現。
完成諸如此類的小事後,我便不再感到焦慮。像這樣藉由每天累積小成就感、小成功,就能讓自己擺脫無力感哦!
讓我們一起列出焦慮時一定得做的三個行為吧?
1. 變得厚臉皮。不要自我省察,好好炫耀自己一番。
2. 前往一望無際的地方。去趟感覺自己的存在很渺小的地方、見一見能夠為自己注入正能量的人。
3. 感受小小的成就感。實現的喜悅與滿足感會產生能量。
千萬記住,各位現在憂慮的那些事,實際發生的機率只有4%。或許有人會說:「那也是有可能會發生啊?」但假如天氣預報說今天降雨機率是4% 的話,你會帶傘嗎?說不定你連降雨機率40% 都不帶傘了。因為你很肯定,降雨機率得超過50% 才真的會下雨。
不要為了已經結束的事與尚未發生的事,消耗自己現在的情緒與思考。人會隨著年紀越大,變得越有智慧—這是來自經驗的智慧;畢竟,我們全都體驗過了。
- (本文作者為朴相美(박상미),原文節錄自《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從覺察練習、五感正念等小行動開始,找回寧靜和幸福的自我修復心理學》/大好書屋)
圖/大好書屋《你的憂鬱,是一種習慣:從覺察練習、五感正念等小行動開始,找回寧靜和幸福的自我修復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