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出門好累?無效社交的5種類型,避免精力損耗社交迴避是一種主動選擇 | 健康遠見
人際

出門好累?無效社交的5種類型,避免精力損耗社交迴避是一種主動選擇

出門好累?無效社交的5種類型,避免精力損耗社交迴避是一種主動選擇 出門好累?無效社交的5種類型,避免精力損耗社交迴避是一種主動選擇。Pexels by Valeria Boltneva

編按:大部分關係得以維繫,本質上都遵循價值交換原則,社交更是如此。缺乏深度的價值交換,或只有單方面的價值提供,都難以構成一個良好的社交關係。舉個例子,你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人噓寒問暖,全程笑臉相迎,互相敬酒、加Line、留電話號碼……然而兩三天之後,你已經完全記不清誰是誰了,對方在你印象裡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同樣的道理,你在對方的心中也很難留下什麼影響。

有效的社交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與其相對的是無效社交。我在關係心理學中將其總結為五種類型。

無連結式社交

大部分關係得以維繫,本質上都遵循價值交換原則,社交更是如此。缺乏深度的價值交換,或只有單方面的價值提供,都難以構成一個良好的社交關係。

舉個例子,你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人噓寒問暖,全程笑臉相迎,互相敬酒、加Line、留電話號碼……然而兩三天之後,你已經完全記不清誰是誰了,對方在你印象裡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同樣的道理,你在對方的心中也很難留下什麼影響。

另一種情況是,你可能認識某個人,甚至對這個人瞭如指掌,但對方完全不認識你。這種情況很像現在的年輕人追星,對明星的情況如數家珍,可你喜歡的明星完全不知道你是誰。這也是一種無連結式社交,或者叫單向連結的社交。

面具式社交

在社交活動中,你會發現你在職場中呈現出來的、與同事之間相關聯的自己,與獨處或與更親近的人在一起時的自己,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被我們稱之為「社交面具」。

「社交面具」可以幫助我們去打造自己的外在形象,以便在社交中用完美的面貌與別人建立關係。但「面具」戴久了,你就無法跟他人建立深度的、有連結的社交關係。這就像有些人說的,自己明明跟某個人相處很久,認識多年,卻對對方完全不瞭解,或者說別人也完全不瞭解我們。這就是因為我們與對方進行的是一種面具式社交。

面具式社交是我們適應世界的一種方式,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也許都需要有自己的社交面具來自我防禦。這種防禦是來自我們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從而認定對方也無法接納,所以我們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在自己身上。

自我探索練習

想要瞭解自己的「面具」,我有一個小遊戲可以幫助你完成,你可以根據我的描述來試一試。想像一下,在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你走進一片森林,忽然在你面前出現了一隻動物,憑你的直覺,你覺得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動物?

接著,你與這隻動物打了個招呼,這隻動物表現得很友好。你繼續向森林裡走,這時,天色已經暗下來,森林裡也越來越黑,忽然你遇到了第二隻動物。憑直覺判斷,這隻動物會是什麼呢?

隨後,你繼續向森林深處走,此時天已經完全漆黑了,森林裡更是漆黑一片,而你在森林深處遇到了第三隻動物。同樣憑直覺判斷,這隻動物會是什麼?

當你想好了這三隻動物,接下來我告訴你答案:

你遇到的第一隻動物,代表的是你想要呈現給別人自己的樣子;第二隻動物,代表的是別人認為你想要傳遞的樣子;第三隻動物,則代表的是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樣子的,或者說,你在潛意識中與哪種動物的特質相似。

有人可能認為,戴著面具社交不真誠,但是社交面具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適應自己的角色,例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等。當然,如果我們始終戴著面具去建立任何社交關係,那麼肯定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度連結,自然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獨之中。

「社交面具」可以幫助我們去打造自己的外在形象,以便在社交中用完美的面貌與別人建立關係。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社交面具」可以幫助我們去打造自己的外在形象,以便在社交中用完美的面貌與別人建立關係。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自戀式社交

自戀式社交也稱為自體自戀的社交方式,它通常是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

有些小孩子喜歡在課堂上搞一些小動作,如忽然把一個東西扔到地上,發出聲響,或者故意做一些奇怪的動作,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在這樣做時,其他人都成了他的觀眾,或者說都是「他」的一部分,他們都來關注「他」,進入「他」的劇情裡,所以他們也是「他」完成自戀的一個工具。

以這種方式與他人建立社交關係,往往需要他人來配合我們的互動,如果對方不配合,我們就會感覺很受傷、很憤怒,甚至很委屈。但顯然,這樣的社交並不是一種正常、平等的社交關系,也不屬於有效社交。

被動等待式社交

這是一種被動且矛盾的社交方式,簡而言之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我們想社交;二是我們不主動,而是等著別人主動,類似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一些年輕人在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時,不知道該怎麼跟周圍人建立關係,覺得別人不願意跟自己交朋友,自己也不想打擾別人。每天形單影隻,但他的內心又很渴望別人主動來跟自己打招呼、交朋友。

實際上,如果你不能主動走過去,或者不能向對方發出一些真實、明顯的社交信號,那麼你是很難與別人建立關係的,別人也會認為是你先不喜歡他們,不願意與他們交往。

無合作式社交

我們建立社交關係不是為了「利用」別人,但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平時只能和你一起喝喝酒、吹吹牛,一旦你遇到需要幫忙的事,就立刻跑得不見人影,那麼這種社交關係就是一種無合作式社交。

因為它對於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多益處,於我們自身的能力、成就等也毫無提升,也許只能幫助我們暫時逃避空虛,而狂歡之後,又是更加無窮無盡的空虛。

社交迴避是一種主動選擇

有些朋友跟我說:「我感覺自己有社交障礙,不願意社交。其實我很想突破自己,卻無能為力,所以只能自己享受孤獨了!」

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面對社交時,他們往往是能躲就躲,能不說話就保持沉默,甚至還會給自己找個合理的理由—享受孤獨。

這種社交迴避到底是想要享受孤獨,還是因為覺得與人交往太累,想要逃避?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如果說享受孤獨是一種趨利行為,那麼它同時也存在一些避害因素,也就是迴避了那些對我們造成損耗、有壞處的人際交往。

當然,這裡說的「壞處」並不是說我們與他人交往會遭受傷害,而是說我們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去維繫關係,這對我們來說很累、很煩惱;或者一個人對我們有很多需求,我們滿足不了對方,會感覺愧疚、過意不去;又或者我們與對方建立社交關係後,未來有些東西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利益……等等。

為了避免社交對我們造成損耗,我們就會選擇社交迴避。

社交迴避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因為自己的社會功能相對較弱,或者我們曾在某些社交關係中受過挫折和傷害,這時就會表現出迴避;另一種是我們覺得社交會消耗掉太多的精力,讓我們感覺疲累,也會選擇迴避。

拿我自己來說,我年輕時也會和很多朋友經常在一起聚餐、喝酒,年少輕狂,需要很多刺激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無聊空虛。後來我漸漸發現,這些活動太消耗我的時間和精力了,而且除了暫時排解空虛,其他並無益處。

隨著對自己的瞭解,我發現這些社交唯一滿足我的部分是對自卑情結的補償,我在通過一些無意義的競爭方式,來獲得優越感。覺察到這一點,我的生活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迴避這樣的社交,同時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轉而投注在一些對我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獨處。

所以,是否選擇迴避社會交往,關鍵在於你的主動選擇,而不是不得已而為之。人生本就充滿了選擇,社交迴避也只是選擇中的一種而已。

  • (本文作者為胡慎之,原文節錄自《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啟示文化出版
  • 《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啟示文化出版圖/《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啟示文化出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