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二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一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二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
「 65 歲退休很可笑,我 65 歲時還長青春痘。」──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美國名演員,百歲過世前數週還在工作)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 74 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 1,400 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 1/6 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老年後健康變差、擔心退休錢用完,是對活得久主要恐懼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二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
一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
二是走丹佛先生的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
若這兩個選項都不想選,你仍可遵循《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一則漫畫的建議,結合二條路:「延後退休和早點離開人世,就勉強過得去。」
這兩條路如何選擇,看個人情況而定。你需要多少錢?你的工作對體力要求多大?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健康狀況能支撐工作更久嗎?雇主是否支持你繼續工作?
從以上列舉問題可看出,每個人的結局不會相同。但有一點可確定:這二選一的狀況無法逃避,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
依我看來,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工作更久,少數人或許夠幸運,可以靠公司豐厚的退休金退休,絕大多數人則是活得越久,就需要工作越久。
理查.丹佛就是這樣, 74 歲還在露營地工作。世界各國政府提高可領取政府年金的年齡,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你現在 20 幾歲,是在丹麥讀這一段,我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你到理查.丹佛的年齡還無法領取政府的年金。
當我說明,活得更久就需要工作更久的邏輯推論,經常得到許多抗拒的回應。不過我遭到的抗拒,絲毫無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 2023 年的遭遇相比。當時他出於平均壽命延長,決定把法國的退休年齡從 62 歲提高到 64 歲,結果有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巴黎也發生暴動。
長壽的挑戰—工作生涯需要延長
後面會談到,就算從長壽角度看,也有正當理由抗議單純為此就提高退休年齡。只是這麼做根本不夠應對長壽的挑戰。然而我們很難不去理會,由於第一次長壽革命,工作生涯需要延長的結論。
為明白其緣由,且看一些數字。假定你每年可增加儲蓄 1 %,共 30 年,也就是每年不只存下收入的 10 %,而是 11 %,而另一個多出相同金額的方式是延後 6 個月退休,你最想選哪一個?
圖/延後退休,藉此增加儲蓄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freepik by jcomp
是減少未來 30 年的花費,還是多工作半年?
我問別人會怎麼選時,大多數人的答覆都是不情願地選多工作半年,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閒錢可以增加儲蓄。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還有一個理由。每月須存多少錢以支應退休所需,取決於你何時開始儲蓄。如果你(或政府的年金)過去 20 年沒有多存那 1 %,那未來 10 年就要多存 3 倍才能補足;反之,退休時多工作半年的收入不會變,於是如果太晚才開始儲蓄,隨時間過去,延長工作的選擇就越有吸引力。所以為壽命延長安排財務,延後退休就成為最可能的選項。
我們好像再次回到長壽變成問題的慘澹世界。退休和政府養老年金是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此後不必再工作到死,失能無法工作時也不必靠家人。如今的恐懼卻是這一切將化為烏有,要是工作生涯延長再延長,叫人怎能不擔心無盡的勞累與枯燥乏味?
應該會有較好的對策吧?就像醫療保健體系,面對壽命延長,試圖延續現行政策與作法非長久之計。就像多聘用醫師護理師,解決不了高齡化社會的醫療保健問題一樣,只是延長工作年數、延後退休,也解決不了長壽的經濟挑戰。醫療保健體系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健康,而長壽的經濟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賺錢能力。單靠提高退休年齡的作用有限,我們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因此這裡要轉而討論達成長壽紅利的第三層面——經濟層面: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施展生產力當然遠超出有償的工作。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志願及照顧工作(照顧孫子女和配偶)的老人不成比例地多。很多人受惠於這關鍵資源,無償並不表示老人沒有生產力或價值。
工作除提供薪水,也有許多其他作用,最理想的工作可以提供認同、目的、挑戰、愉快、群體感,甚至有證據顯示,從工作中找到參與及歸屬,有助於延長健康的生命期,達到長青結果。
不過現在大家注意的是,有償工作較狹隘的生產力概念。生命延長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但爭議性最高也最急切的,是決定有多少時間要用於有償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使生產力維持更久的政策,替更長的人生做好財務準備,而完成前一章談到的健康革命是關鍵要素,無法維持健康,就不能工作更久。
另外也需要投資成年人的教育,針對年長者的需要重新設計工作,解決年齡歧視,改造退休。這些對如何考慮及計畫個人事業,將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另一大挑戰是努力解決健康與平均壽命的差異,人人的健康及壽命改進不會一致,繼續工作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處理這種異質性的政策。
所以馬克宏總統認知到,活得更久需要工作更久是對的。但要這麼做必須配合許多政策創新,提高退休年齡並非首先要推動的政策手段。例如,如果在退休年齡時你並未就業,很可能退休後不易找到工作,所以退休前的就業問題,就是比提高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政策。
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維持較久生產力的好處不只跟著個人,也會擴散到整體的經濟。高齡化社會論強調「老年依賴率」上升,據以警告經濟成長會下降。但人生若更健康,生產力維持更久,長青課題反而會促進GDP成長,這種集體資源增加便構成長壽經濟紅利。
我們長久以來都認可,投資年輕人的教育及健康有利經濟成長,我們希望年輕人長大後具經濟生產力,因為那對他們與對社會整體都有好處。但我們也要承認,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年長者,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未來表現最優異的經濟體,將是解開長壽經濟紅利者。過去 10 年裡世上最富有國就業成長的多數,是 50 歲以上的工作者。美國社會企業家馬克.佛利曼(Marc Freedman)說:「老年人是世上唯一增加中的自然資源。」維持終生的生產力,找出善用這方面潛能的方法,是明日生活水準的鎖鑰。
圖/要受惠於長壽紅利,必須做的全面改變是重新設計個人事業。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享受更多閒暇時間
平均壽命延長不必然導致退休年齡延後,還有一個原因,畢竟二十世紀大半時期,平均壽命都在增加,退休年齡卻降低。為追究原因,需要講一下經濟學。
我們認為活得越久就要工作越久,因為需要更多的錢,養更長的老年,多工作幾年是方式之一。還有另一種方式:提升每一工作年的生產力,就可少工作幾年。生產力增長可提供生命延長所需的額外資源,就不必工作更久。
生產力提高可賺更多錢,有錢就想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休閒是我們十分重視的事物之一,於是當二十世紀的所得增加,我們迎來週末,每週工時減少,假期變長。同時退休年齡定為 65 歲,使後半生有更多休閒時間。
所以針對退休年齡加以討論,會得出兩種成對比的結果:一是活得更久要工作更久;一是增強生產力,賺更多錢,就不必工作那麼久。今後退休年齡會怎麼走,取決於這二方面的平衡。平均壽命若再繼續延長,所得成長卻依舊令人失望,退休年齡會更提高。反之,平均壽命若成長停滯,所得成長增加,就無需提高退休年齡。
由此可推論出一種有趣的可能性。長青課題越成功,健康及生產力就能維持越久,延長工作期也越可行。我們還會有其他選擇,假設平均壽命相同,試想兩種情境。一是朝史楚布魯格情境發展,健康和生產力都往下走;一是朝道林格雷情境發展,可保持健康更佳和生產力更高更多年。道林格雷情境可維持較高的生產力較久,因此工作年數可減少,卻仍賺到同樣的終生所得,這樣就能比史楚布魯格情境提早退休。我們的金句是:提高生產力,就有錢享受更多年的閒暇。
不過道林格雷情境還有一個選擇,你可以不只在晚年享受更多的閒情逸致,也可以晚退休,縮短退休後的時間。與其等待晚年有很長的閒暇,不如提早先享受一些,把閒暇分散在整個人生。那可能的形式包括每週上班四天,照顧家庭,每年度假日增加,或彈性兼職,特別是在下半生。
這樣改為退休前多一點閒暇,顯然是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再把退休看成硬性踩煞車,而是逐漸變成陸續的轉變,由全職轉向兼職,最後到無職。退休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過程:使工作變得對年齡越來越友善的滑行道。如此鬆綁有助於延長工作生涯及生產力平均壽命,同時支持健康平均壽命。
但休閒時機的改變,在長青世界可能再更進一步。諾貝爾獎得主、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青春浪費在年輕人身上。」借用相同說法,道林格雷思想實驗,也提出閒暇可能浪費在老人身上。要是知道未來 5、60 年要不停地工作,那 18 或 21 歲就開始工作明智嗎?較好的人生管理,或許是在踏上工作與責任的跑步機前,先抽出時間去旅行或追求熱愛的事物,或是在 4、50 歲時暫停工作,並計畫好延後退休做為代價。
中年休息可像第一章說的,用於避開中年變得較不快樂。或用於為較長的事業生涯下一階段更新技能,可以學習新東西,或避免自己跟不上科技進步。除自願暫停工作,若失業或環境改變,你的事業之路也可能非自願地中斷。總之就是會在不同階段間插入多次暫停。
這是長青課題真正的收穫。不是承諾無止境地辛勞,為事業精疲力盡,而是受益於壽命延長的好處,提供更多選擇。長青社會將改變工作與休閒的平衡。二十世紀因平均壽命增加,因而退休後有更多閒暇時間;如今隨退休年齡提高,二十一世紀的趨勢是退休前有更多閒暇。
對個人職涯的意義是什麼?
正如政府只注重改變退休年齡是不對的,若你認為長壽對事業最重要的意義,是工作生涯會更長也不對。有極為深遠的變化正在發生。一旦退休延後,你必須提早很久就改變行為。
整體來說,要受惠於長壽紅利,必須做的全面改變是重新設計個人事業。
二十世紀時我們把人生分成標準三階段:就學、工作、退休,像三幅連環畫。
這三階段的人生架構,形成社會老化論的基礎。老化加上年齡結構改變,導致工作人口減少,領退休年金者增加,經濟前景慘淡。
長青課題需要擺脫這種三階段結構。可惜各國政府至今仍傾向於改變三階段人生的參數:提高退休年齡,減少老人年金,加稅以支付這些開支。這對維持健康及生產力更久的長青議題毫無幫助。那應當怎麼做,對個人又有何意義?
為確保事業延長,生產力發揮更久,你需要深呼吸,然後思考以下幾點:
一、混搭人生
職涯延長將變成多階段。為維持健康、技能、關係、目標更久,你必須改變和轉型,在不同階段要注意不同結果。
也許你是 20 來歲,已經工作幾年,但想找時間去旅行。你還不確定自己的未來,也想花時間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及最有價值的技能。也許你是 30 幾歲,希望結婚生子,或發現入錯行想轉換事業跑道。到四十多歲,你心想已工作 20 年,可是還有 30 年要做,你寧可重新接受不同的訓練。
到 50 多歲時,你可能需要有時間照顧父母; 60 多歲時經濟情況還不允許退休,但你已準備改變生活型態。也許你能活到 7、80 歲,仍然想要工作,但需要壓力較小的職務。
形成這種多階段職業的,是把閒暇轉移到退休前的長青安排。壽命延長給我們更多時間,那些時日可分散到整個人生。隨時光流逝,我們也不得不做更多轉型和變動。這兩方面會促成多階段的人生。
二、有備無患
為準備接受多階段人生帶來的自願與非自願改變,你需要考慮個人財務、專業與個人人脈、個人認同。重點在於要使自己日後有選擇餘地,所以必須刻意投資以建立選項。
財務安排不只是為退休,也是為度過可能不工作或收入減少的日子。人脈關係非常重要,因為你需要能夠隨情況改變,去發現新管道與職業選擇。要是人脈網絡太集中於當前的職業,無助於你轉行。太過認同當前的工作,同樣會使你日後轉換其他工作倍加困難。當人生變長,你的品味與價值觀會改變,所以你需要給自己適應這些變化的空間。
三、重回學校
好好變老的長青要務,代表一輩子都重視健康和教育。你很可能會活得更久,若要享受這多出來的時間,你必須跟上未來的腳步。開展第一階段的事業後,尤其不能放棄教育,或陸續吸收新知,或以一段時間接受再訓練,人必須活到老學到老。當公司及學校嗅到進修市場不斷擴大的商機,各種短期課程與長期學位學程蜂湧而出。不論在課堂裡或線上,你要持續檢視接下來該學什麼。
四、多元發展
由於工作時日加長,才剛起步的人打下好基礎就很重要。你要發掘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而且不只思考目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要考量這職務能讓你學到什麼,可用於未來轉職。
反過來說,在某個專門職位或行業待得越久,個人技能對那種職務就越有用,怕的是在其他地方用處不大。如今工作生涯延長,這種風險就大很多。
你需要做一番自我檢核,回答幾個基本問題,如:你現在做的產業正在走下坡嗎?你目前的工作是否不受年齡限制,未來幾十年可穩當地做下去?你是否感覺自己再做下去,會覺得了無新意、很厭煩?你是否具備可帶到其他職務或行業的技能?你能想像自己說服別種產業的可能雇主嗎?職涯拉長,雖然會增加無法繼續做目前工作的風險,但也給你更多時間,投資與轉換到新工作。
五、跨越高峰
三階段的人生十分重視事業發展及成就,一般的觀念是「唯有往上爬」。當工作期拉長,並分成多階段,這種想法就不合時宜。工作動機會隨不同年齡而改變,想從工作中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或許隨年齡增長,你希望要求壓力少一點、責任不會太重、彈性較大的工作。
薪水可能也隨之較少。但這反映不同形式的事業進展。從財務角度看,需要繼續工作是為賺更多錢,但重點在一生的總所得,而非收入每年都要持續增加。
(本文作者安德魯.史考特,原文節錄自《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倫敦商學院傳授健康年歲、財務安全、身心富足的人生必修課》/商業週刊出版)
圖/《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倫敦商學院傳授健康年歲、財務安全、身心富足的人生必修課》/商業週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