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別怕失能找上門!帕金森權威陳瓊珠醫師:積極樂觀與正確縝密的用藥策略,才是減緩帕金森病退化速度的關鍵 | 健康遠見
醫療

別怕失能找上門!帕金森權威陳瓊珠醫師:積極樂觀與正確縝密的用藥策略,才是減緩帕金森病退化速度的關鍵

別怕失能找上門!帕金森權威陳瓊珠醫師:積極樂觀與正確縝密的用藥策略,才是減緩帕金森病退化速度的關鍵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壽命增長,帕金森病的罹病比率也隨之上升。帕金森病的病程動輒20年以上,想要延緩病程惡化,不想失能太快找上門,生活作息與用藥策略十分重要,畢竟病人能維持生活品質,對於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能有很大的助益,也就能用更樂觀態度面對,積極控制病情。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能臥床者平均仰賴家人或主要照顧者的時間約為8年,對於超高齡社會來說,最重要的是延緩失能時間,才能減少主要照顧者與社會的負擔。為此,政府持續推動長照3.0,促成醫療與長照的整合性服務,從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等五面向,形成一個完整體系,以因應急迫的人口老化課題。

然而面對身體機能老化的不可逆,每個人罹患神經退化疾病機率也越來越高,其中帕金森病是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其疾病成因複雜,但主要致病原理為腦中黑質組織(substantia nigra)的多巴胺(dopamine)神經細胞退化死亡,使得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減少,導致出現動作能力失調等症狀。

目前帕金森病尚無法治癒,導致許多人將之與失能或絕症畫上等號。但其實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透過多種藥物的組合搭配與運動,就能幫助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自主性及生活品質,也能減輕照顧者與社會的負擔。

高齡失能主因!帕金森病的病程與治療

陳瓊珠醫師表示,帕金森病人表現症狀皆不同,需要醫師專業判斷,才為患者制定個人化且精準的治療與用藥計劃。圖/陳瓊珠醫師表示,帕金森病人表現症狀皆不同,需要醫師專業判斷,才為患者制定個人化且精準的治療與用藥計劃。

帕金森病主要好發年齡在55歲以後,且盛行率隨年齡攀升,約佔1%至2%的65歲以上人口。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動作障礙科主任陳瓊珠醫師表示,帕金森病是持續性的腦部退化疾病,且每位病人的症狀皆不相同,但主要包括顫抖、運動緩慢、肌肉僵硬、步態不穩等臨床表現。一般來說,帕金森病的病程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出現單側症狀,如手腳開始出現顫抖或僵硬

第二期:出現雙側症狀

第三期:出現走路不穩、經常跌倒、影響說話等中軸核心症狀

第四期:症狀更加劇,行走時需要輔具

第五期:臥床

陳瓊珠強調,用藥狀況、個人生活習慣等皆會影響病人疾病的進程,從第一到第五期時間可能長達10~15年,甚至20多年,同時根據不同分期、不同症狀也有不一樣的治療原則。

處於第一期的病人,症狀若是沒有影響日常活動,還未開始用藥,醫師會鼓勵病人積極透過各種運動穩定控制病情進展。進入第二期後就會開始使用第一線的藥物,如左旋多巴胺(Levodopa)、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等,左旋多巴胺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在腦內轉換成多巴胺達到治療效果;而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則可活化多巴胺受體,模擬多巴胺的刺激,以達到正常的神經運動控制。到了第三、四期之後,針對中重度病人,在調整藥物策略之外,也可考慮透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如深部腦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改善症狀。

藥物越吃越沒效?需留意藥效波動現象

帕金森病治療複雜,且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所以醫師必須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以利正確診斷與調整。而藥物治療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主要藥物分為幾大類:

  • 一、左旋多巴胺: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數量。

  • 二、多巴胺促進劑:刺激多巴胺受體,增加神經訊號傳遞。

  • 三、COMT抑制劑(COMT inhibitors):減少左旋多巴胺代謝,以延長多巴胺活性。

其他如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MAO-B inhibitors)等藥物可於早期達到神經保護的作用,部分則作用於晚期的動作或非動作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但無論如何,選擇搭配藥物或何時開始使用,都必須依照病人的年齡、症狀等因素來決定。

不過最令帕金森病人困擾的是當病程到第三期時,會有藥效波動的狀況,導致藥效逐漸減退或起伏加劇,讓症狀更加嚴重。何謂「藥效波動」?陳瓊珠解釋,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對於左旋多巴胺的需求會逐漸上升。然藥物劑量的增加容易引起一些相關的副作用,常見如異動症(dyskinesia),也就是肢體不自主的抖動、跳躍,無法正常生活。「有一部分的病人也會出現『衝動行為』,例如:很愛購物、性慾高漲、賭博等,或是出現幻覺與妄想,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病人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陳瓊珠表示。

此外,每次用藥的有效時間也會隨著病程而逐漸縮短;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則會有如突然「斷電」般無法動彈。甚至還會出現「步態凍結」,腳好像黏在地上,無法移動。

正規治療與健康心態,是減緩惡化的最佳策略

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並保持積極樂觀,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圖/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並保持積極樂觀,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面對藥物利用率越來越低的困境,病人必須和醫師討論目前的症狀與新的治療策略,以提升用藥品質。陳瓊珠表示,第一改善方式是提供長效型、緩釋型的藥物,讓病人藥效時間拉長,維持腦內多巴胺穩定,並改善傳統左多巴製劑藥效太短及藥物濃度波動太大的問題。此外,也可以使用COMT抑制劑減緩多巴胺的代謝。

不過,當病人出現「斷電」的當下,貼片或針劑的多巴胺促進劑可作為急救藥物,彌補口服藥物劑量不足的空缺。「經皮吸收的外用貼片可持續使用,能維持較長時間的藥劑濃度,降低藥物波動現象。另外一種速效的注射針劑,能經由皮下注射吸收,大約10分鐘就會產生藥效,使病人得以恢復正常狀態,處理生活與工作事務。」

帕金森病的治療非常個人化,每個病人適合的用藥或是適不適合手術等因人而異,陳瓊珠強調,在治療時醫師必須讓病人和家屬充分理解疾病會有的病程症狀,以及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當病人發生副作用或症狀時,醫師也才能進一步的去判斷調整治療方式。

最後陳瓊珠也鼓勵病人,面對不可逆的帕金森病,謹記5字訣「吃喝睡動樂」:也就是規律吃藥、多喝水、良好睡眠、維持運動與保持樂觀,只要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不隨意停藥或誤信偏方,就能維持生活品質、延緩失能時間。同時她也提醒病人家屬與照顧者,在陪伴病人的同時,也要對自己好一點,並且運用政府的長照資源尋求協助,與疾病和平共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