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風為百病之長」,那麼濕氣則可視為「濕為萬病之源」!要想身體健康,日常保健「祛濕」當為首選。但我們要怎麼知道身體濕氣重不重?濕氣重怎麼辦?又該如何排出體內濕氣?身體濕氣重喝什麼茶?趕快一起跟著中醫師吳明珠,學會開啟身體代謝樞紐,排出全身濕氣,除體濕、斬禍根。
為什麼現代人多有濕氣重的問題?濕氣重原因與久坐、飲食習慣不當有關
「濕」為萬病之源!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人體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與體內濕氣過重有關。
雖然自然界中的潮濕氣候與環境,確實會造成濕氣侵犯人體。但實際上導致濕氣在身體內大量堆積的主要原因,則是源自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尤其,現代人飲食常多以肉食為主,或喜肥甘厚味,且受工作型態影響多在室內久坐不動。
在長期缺乏適度活動與運動鍛煉下,如果又習慣熬夜,常吃冷食、喝冷飲,嗜吃甜食、重口味食物…,都會增加身體的濕熱、濕邪之氣。特別是,以下這些不經意的生活習慣更易成為身體的「加濕器」:
習慣1/久坐、運動量不足
日常生活經常久坐不動,每天走路步數少、缺乏活動、運動量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瘀積的濕氣就會愈多。
習慣2/常熬夜、睡眠不足
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如果到了身體該休息的時間還不睡覺,肝臟也得不到休息。長期睡眠不足,身體就容易出現頭昏腦漲、眼睛乾澀脹痛…等肝膽濕熱的症狀。
習慣3/偏好肥甘厚味食物
所謂的「肥甘厚味」指的是辛辣油膩、吃來甜膩的精緻食物,或者味道濃厚的食物。中醫認為,過量食用上述食物會傷害脾胃,降低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助長濕氣生成,使痰濕凝滯體內。
習慣4/貪食冰飲生冷食物
從內生濕邪的角度來看,日常飲食貪食冰飲、生冷食物、嗜喝酒飲,以及平時飲食不規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濕氣。這些因素一樣會導致脾胃功能變差、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使濕氣在體內不斷累積成濕邪、痰濕。
故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便容易導致脾胃陽氣受損,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而使得濕氣在體內堆積成痰濕,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圖/「濕」為萬病之源!人體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與體內濕氣過重有關。Unsplash by Clay LeConey
如何判斷身體濕氣重?濕氣重症狀有哪些?會對人體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吳明珠表示,濕氣最容易滲透!當濕邪入體,身體的各個臟器、關節、肌肉、皮膚等,便容易與體外邪氣裏應外合;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等。
一旦濕氣在體內某處長時間無法清除,還會逐漸釀濁成痰濕,更加黏膩,難以去除,從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痰濕積於肝膽,會造成口乾口苦、臉色發黃、眼圈發黑、頭暈心煩、情緒暴躁、眼睛乾澀等;痰濕積於肺,會造成喉嚨發癢、咽乾痰黏,和甲狀腺結節、鼻塞/鼻悶、嗅覺減退等。
痰濕積於脾胃,會造成腹部脹滿、大腹便便、排便不順暢、解便不乾淨,以及口臭、口淡口黏、齒痕舌、四肢乏力、大便黏濁有異味,每天無精打采,對任何事情的熱情度下降等;痰濕積於腎,就會造成耳內潮濕、失眠、健忘,以及掉髮/頭髮易脫落、關節僵硬等;而影響脾胃和腎臟運化功能,也會減弱脂肪的燃燒,使人易有體型肥胖的問題。
痰濕積於關節處,會引發關節疼痛、關節痠痛、關節腔積液、韌帶老化、腱鞘囊腫、關節僵硬、關節腫脹,或者關節屈伸不利,甚至還會引發關節炎出現;痰濕積於肌肉皮膚,會造成身體睏倦、肌肉鬆弛,臉部長痘痘、出油量大、毛孔粗大,以及濕疹、汗皰疹、皮膚起疹子、皮膚發癢、皮膚腫脹、肌肉跳動等。
痰濕積於女性生殖系統,會導致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骨盆腔炎、骨盆腔積液(骨盆腔積水)、卵巢囊腫、乳腺結節、痛經、月經失調、月經不規律、白帶異常…等婦科疾病;痰濕積於男性生殖系統,會導致陰囊潮濕,甚至勃起障礙、陽痿早洩、生育能力下降等。
圖/痰濕積於女性生殖系統,會導致陰道炎、骨盆腔炎、卵巢囊腫、乳腺結節、痛經、月經失調、月經不規律、白帶異常等婦科疾病。freepik by pikisuperstar
但說了這麼多,我們要如何知道身體濕氣重不重呢?吳明珠也特別針對—濕邪侵犯人體五臟的症狀表現,以及日常調理、保養建議:
脾胃濕氣重
脾胃濕氣重症狀:濕邪困脾可能導致食欲不振,以及餐後脹氣、腹脹、腹痛等症狀。
脾胃濕氣重調理:建議平時調理可從健脾和胃、化濕和中做起,日常飲食可適當食用山藥、薏米等,並避免過度進食辛辣、油膩、刺激的食物。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症狀:濕邪侵擾肝膽,常見的可能表現為失眠多夢、暴躁易怒等。
肝膽濕熱調理:建議疏肝利膽、清熱化濕來改善,可適當食用玫瑰花、薄荷等有助疏肝理氣的藥材;或將其沖泡為茶飲飲用,並減少飲酒和辛辣食物的攝入,皆有助緩解。
肺濕氣重
肺濕氣重症狀:濕邪影響肺臟,易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狀。
肺濕氣重調理:日常調理建議從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著手,可適當食用金桔、梨子(水梨)等有助潤肺、潤喉的水果,並儘量使用空氣清淨機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腎虛濕氣重
腎虛濕氣重症狀:濕邪傷腎,可能導致小便混濁、頻尿、尿急等泌尿道症狀。
腎虛濕氣重調理:平時保健可從補腎利水、溫陽化氣開始,適當食用枸杞、紅豆等,並避免過度勞累和房事過度。
濕邪蒙心
濕邪蒙心症狀:濕邪蒙心,容易導致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及健忘的發生。
濕邪蒙心調理:建議可適量攝取有助祛濕安神的食物,日常飲食減少高糖、高油食物的攝入;並適度採用中醫傳統療法,如拔罐、艾灸等方式加以調理。
圖/三伏天適量吃西瓜可清涼解暑,但西瓜性寒涼,易生濕氣。Pexels by Annelies Brouw
濕氣重吃什麼?濕氣重喝什麼茶?濕氣重不能吃什麼水果?中醫師怎麼說
要防止濕氣入侵,除了將外濕拒之體外,還需防止濕自內生!吳明珠指出,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濕氣過重…等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所致。內濕則是由於脾胃虛弱、水濕停聚所致,譬如,嗜喝冰水、冰飲,以及大量吃生魚片、生菜沙拉等生冷食物。
濕氣太重者,除了避免淋雨、坐臥濕地外,飲食更應適度忌口。日常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水果蔬菜(儘量選擇時令果蔬),而適量攝取穀物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淡滲利濕作用。不過,吳明珠也提醒,有些常見的水果雖然看似美味,卻容易助長濕氣堆積,有濕氣過重問題的朋友最好少碰:
濕氣重不能吃什麼水果1/芒果
芒果是大家認知裡常見的濕熱水果,吃多易上火。尤其,芒果含糖量高,俗話說「甜生痰濕」吃太多高糖份的芒果容易導致身體不能及時運化體內水濕,使身體無法順暢排出濕氣,建議體質偏濕的朋友最好少吃或不吃。
濕氣重不能吃什麼水果2/冰西瓜
三伏天適量吃西瓜可清涼解暑,但西瓜性寒涼,易生濕氣。特別是冰鎮過的西瓜,雖然大口咬下能帶來一時冰涼的快感,但它同時也會增加體內寒氣,影響脾胃功能,讓人吃得愈多濕氣愈重。
濕氣重不能吃什麼水果3/榴槤
有「果中之王」的榴槤,又被中醫視為「陽氣之王」,適量食用能補陽散寒、溫脾胃。但若過量食用,也會生濕、生熱又生痰,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關鍵源自於榴槤果肉的「甜味」。在中醫理論中,適當的甜味可以健脾生津,但過度的甜味,會滋膩脾胃,使脾胃運化失常,濕氣也就隨之而來。
濕氣重不能吃什麼水果4/李子
根據古籍《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李甘酸涼,多食生痰助濕,脾胃虛弱者尤忌之」。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寫書用字多平和,很少會用「尤忌之」這麼重的詞,可見李子這個水果,對脾胃的「殺傷力」有多大,吃多也易影響脾胃運化濕氣的功能。
圖/濕氣重吃什麼好?補氣清暑去濕茶材料有:東洋參1.5錢、茯苓5錢、赤小豆3錢、玉米鬚5錢、薏仁1兩。Unsplash by TeaCora Rooibos
濕氣重怎麼辦?吳明珠中醫師推:茯苓薏米排濕氣茶粥3吃法+1健脾去濕茶
不過,雖然知道濕氣重對身體健康不利,但怎麼做才能加速體內濕氣排出?吳明珠推薦,使用茯苓、生/熟薏米作為基本材料,並視體質決定添加赤小豆與否的居家漢方「排濕氣茶」、「排濕氣粥」提供給民眾作為日常保健參考:
適合痰濕體質者的去濕茶
材料:茯苓5錢、薏米1兩。
作法:將茯苓、薏米簡單洗淨去除雜質後瀝乾,放入鍋中裝入淹過藥材的清水,以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煮2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茯苓、薏米煮水代茶飲用,可以幫助健脾和胃、清利濕熱、行水止泄。
適合濕熱體質者的去濕粥
材料:茯苓5錢、生薏米1兩、赤小豆5錢。
作法:將茯苓、薏米、赤小豆簡單洗淨去除雜質後瀝乾,放入鍋中裝入淹過藥材的清水,以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熬煮成粥食用。
功效:赤小豆,主治痰濕肥胖,有助改善水腫、消腫解毒;生薏米,則除祛濕利尿外,還有助清熱降火,適合容易疲倦、皮膚起濕疹、水腫的體內濕熱者。搭配能健脾和胃、清利濕熱的茯苓,三者一同熬粥適量食用益處良多。
適合寒濕體質者的去濕粥
材料:茯苓5錢、熟薏米1兩。
作法:需要把薏米炒熟,在炒薏米時要注意,要先將薏米放到平底鍋中用小火炒製,等到薏米表面呈現微黃色,就可以取出用來熬粥。注意:寒濕患者不建議額外添加赤小豆。將茯苓、炒製過的薏米放入鍋中,裝入淹過藥材的清水,以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熬煮成粥食用。
功效:經乾炒過的熟薏米性質溫和,有助利尿祛濕、健脾養胃,對於體質虛寒、容易手腳冰冷,經常出現腹瀉、腸胃不適症狀的寒濕體質者,是保養好食材之一。
補氣清暑去濕茶
除上述3種變化組合外,吳明珠也分享另一款「補氣清暑去濕茶」,同步提供給大家參考:
材料:東洋參1.5錢、茯苓5錢、赤小豆3錢、玉米鬚5錢、薏仁1兩。
作法:將上述藥材簡單洗淨瀝乾後,以1000 c.c.煮沸的滾水沖泡5-10分鐘後,放溫當茶飲用即可,可適度回沖。
功效:東洋參有調節生理機能、營養補給、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茯苓、赤小豆、玉米鬚、薏仁則能清熱利濕、健脾安神,彼此相互搭配有助發揮更好的補氣健脾祛濕作用。
想去除體內濕氣?除了從日常生活習慣、飲食下功夫,別忘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最後吳明珠也強調,想要去除體內濕氣,除了從生活習慣、飲食調理下功夫外,提升日常活動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讓身體適當發汗、排出體內多餘濕氣也很重要。譬如,進行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鍛煉,就是有助提升人體陽氣、舒展氣機、加速濕氣代謝,既簡單可行且不限年齡都能做的好方式。
如果濕氣症狀嚴重,且已影響日常生活,千萬別諱疾忌醫!而應儘速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釐清體質、對證調理,並搭配適當艾灸、刮痧,和針灸、刺絡放血、拔罐等方式進行調養,以利身體恢復正常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