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上了年紀,往往會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比方說一轉眼就忘記剛用完的東西放在何處、突然想不起要說的話,或碰到熟人竟叫不出名字來。雖然這是自然老化的過程,應和失智症等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關,但生活多少會受到影響,當下也難免感到困窘。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絡開放》(JAMA Network)的報告指出,對老年人而言,憂鬱症狀和記憶力衰退之間關係密切,兩者不僅常同時出現,且似乎會相互影響。
該研究由服務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流行病學暨公衛學系的多莉娜・卡達爾(Dorina Cadar)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一項大規模調查(英國老化縱貫性研究,簡稱ELSA)所獲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憂鬱症狀和認知功能是否存在雙向關聯。
調查發現:憂鬱症狀愈嚴重,記憶力、語言流暢性就愈差
參與這項調查的社區民眾共計有 8268 人(男性占 45 %),平均年齡為 64 歲,他們每兩年就會接受身心健康狀況的檢查,和認知功能的評估,追蹤時間長達 16 年(2002-2019)。結果發現,憂鬱症狀愈嚴重,記憶力、語言流暢性就會愈差,反之亦成立。
此外,在追蹤期間憂鬱症狀嚴重度增加較多者,更有機會經歷記憶力的急遽衰退。而記憶力衰退愈快的人,更有機會出現憂鬱症狀嚴重度急遽增加的情形,語言流暢性則未見上述傾向。
研究者表示,憂鬱之所以會影響記憶力,可能是涉及記憶處理的大腦結構發生變化,像是海馬體,其在記憶形成與檢索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而和憂鬱相關的慢性壓力和高水平的皮質醇分泌也會損害這些區域的神經元。
憂鬱情緒還會破壞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
再來,憂鬱還會破壞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造成大腦重新組織與產生新連結的能力受損。記憶出現問題也不能排除心理因素所致,例如和憂鬱有關的沉思,又叫做反芻思維,意即反覆思考某些事情或沉溺於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記性明顯變差,做事易忘東忘西或許會讓人沮喪,對自己失去信心,出現無能或不安全感。若日常功能和人際交往為此受到干擾,恐會導致社交孤立,這些都是憂鬱發作常見的誘因。
有鑑於此,其強調觀察長輩記憶變化的重要性,特別是有憂鬱症狀者,以便能早期發現記憶力下降,積極介入,防止憂鬱症狀進一步惡化。而採取治療措施緩解記憶衰退者的憂鬱症狀也很重要,避免他們的情緒與記憶問題因惡性循環愈演愈烈,最終積重難返。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