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The Lancet》失智症委員會的專家們公布了 14 項失智症危險因子,引起了廣泛關注。藉著這股熱潮,我打算綜合他們的一系列文章,並結合自身經驗來做分享。這些文章匯集了大量文獻,歸納出證據最為明確的失智症危險因子,分別在 2017 年、 2020 年和 2024 年發表。
失智症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些後天難以改變的因子,像是基因遺傳、毒性蛋白質堆積、腦部萎縮和缺陷等等。第二類則包含日常生活中可以由個人進行改善的可控因子。
專家們對第二類危險因子進行了深入研究,最新結果顯示,有 14 項因子與失智症的發生存在顯著相關,而這些因子大約占了失智症成因的 45 %。
圖/失智症風險因子以及所佔比例統計表。曾文毅醫師提供
這一發現令人振奮,不僅顯示失智症的成因將近一半是可以被預防的,還進一步指出如果透過改善可控的風險因子,我們有可能推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文獻證據不斷地增加,許多症狀對於失智症的影響逐漸浮現。例如, 2020 年新增了三項因子(頭部遭受創傷、過度飲酒、空氣汙染),而 2024年 又新增了兩項因子(視力喪失、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風險因子被確認,估計在下一版的報告中,失眠和壓力等因素也有可能會顯示出相關影響。
失智風險,有將近一半控制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事實上,我們的周遭充滿了這些危險因子。以我自身為例,兩年前我注意到聽力有所下降,在排除任何疾病之後,我決定開始配戴助聽器來矯正聽損並降低失智風險。
此外,我的年齡也面臨視網膜相關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進一步發展成黃斑部病變或視網膜剝離,可能會導致失明。因此,我目前也有定期做光學同調斷層掃描並持續就診追蹤,以維持視力的穩定。
最後則是我每天都會在街上騎 UBike ,因為城市中的汽車廢氣排放比較多,我都會戴上口罩來減少空氣汙染的影響,這也不失為一種兼顧運動與健康的折衷方法。這些改變不僅是為了讓我遠離失智症,也有助於保持大腦的健康。
最後,從這些研究中我得到的最大收穫是:「失智的風險,有將近一半的控制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這是相當高的比例。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有方法!現在就是最佳時刻,6要2不老中青都來得及)
每個人都應該從3方面著手改變,進而預防失智發生
因此,我鼓勵每個人都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改變:保持心理上的活躍(多動腦)、增強生理上的活躍(多運動),以及積極參與社交的活躍(多互動)。我認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已知及潛在的風險因子,進而預防失智的發生。
有鑑於此,我正在與各領域專家合作,開發一套全方位的健康處方,目前命名為「愛腦處方」。這套處方旨在針對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通過專家們的集思廣益,提供多元且優質的課程,包括飲食規劃、健腦運動、認知訓練、正念靜坐、光療紓壓等具體可行的方案,以實際改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我希望這套處方能夠幫助每個人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來減少危險因子,讓腦部保持在一個健康狀態並遠離失智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1363-6/fulltext
2.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0140-6736(20)30367-6/fulltext
3.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1296-0/fulltext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